1979年 第3卷 第1期
1979, 3(1): 1-1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1
摘要: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北半球高空气候图集》中的风场资料,计算了50°E—130°W,0°—50°N范围内,七月平均850mb—100mb各标准层上的垂直运动,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的特点。指出:夏季130°E以西的低纬度为巨大的西南季风环流区,此外在高原的南北两侧还各存在一较小的经向环流圈,影响着高原附近的天气和气候;160°E以东的中低纬度的海洋上空为经典的Hadley环流所控制,其强度和影响的范围自西向东递增;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夏季的热源作用,使其与西半球,南半球和中东太平洋的天气系统产生遥相关;平均直接从青藏高原上升的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的贡献不大,而平均从西边直接下沉到西太平洋副高的气流是从高原以东的大陆上升的。最后根据计算和分析结果给出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三维空间的垂直环流示意图。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局出版的《北半球高空气候图集》中的风场资料,计算了50°E—130°W,0°—50°N范围内,七月平均850mb—100mb各标准层上的垂直运动,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经向和纬向垂直环流的特点。指出:夏季130°E以西的低纬度为巨大的西南季风环流区,此外在高原的南北两侧还各存在一较小的经向环流圈,影响着高原附近的天气和气候;160°E以东的中低纬度的海洋上空为经典的Hadley环流所控制,其强度和影响的范围自西向东递增;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夏季的热源作用,使其与西半球,南半球和中东太平洋的天气系统产生遥相关;平均直接从青藏高原上升的气流对西太平洋副高的贡献不大,而平均从西边直接下沉到西太平洋副高的气流是从高原以东的大陆上升的。最后根据计算和分析结果给出了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三维空间的垂直环流示意图。
1979, 3(1): 12-2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2
摘要:
本文是<我国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中的一部份。根据我国七十多个日射台站1974年前的全部实测资料,推求出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我国300多个台站的太阳辐射各分量(直达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数值。同时设计了计算理论公式的计算图,求得了这些台站的有效辐射量,从而得到我国辐射平衡及其各分量。又根据我国六个台站热量平衡观测资料,得到土壤热交换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确定了土壤热交换量。并采用和计算了与我国邻近的国外几十个台站辐射平衡各分量及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东亚地区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冷热源的时空分布。
本文是<我国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水分平衡的研究>工作中的一部份。根据我国七十多个日射台站1974年前的全部实测资料,推求出适合于我国实际情况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我国300多个台站的太阳辐射各分量(直达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数值。同时设计了计算理论公式的计算图,求得了这些台站的有效辐射量,从而得到我国辐射平衡及其各分量。又根据我国六个台站热量平衡观测资料,得到土壤热交换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确定了土壤热交换量。并采用和计算了与我国邻近的国外几十个台站辐射平衡各分量及研究成果。最后分析了东亚地区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及冷热源的时空分布。
1979, 3(1): 21-3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3
摘要:
本文计算了双水缔合分子的一个转动-振动带的吸收线参量,包括线位置、低态能量、转动跃迁强度和吸收线强度,并进而计算了它在550—750cm~(-1)波长范围内吸收系数。最后估计了双水缔合分子对8—13μ大气窗区水汽连续吸收的贡献。
本文计算了双水缔合分子的一个转动-振动带的吸收线参量,包括线位置、低态能量、转动跃迁强度和吸收线强度,并进而计算了它在550—750cm~(-1)波长范围内吸收系数。最后估计了双水缔合分子对8—13μ大气窗区水汽连续吸收的贡献。
1979, 3(1): 43-4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5
摘要:
7504号台风是由赤道辐合带的云团扰动发展形成的。扰动的发展出现在辐合带南北侧两支对流层中低空急流加强和接近的时候。这两支急流之间的强烈气旋性切变和径向气流的明显辐合以及伴随着的云团旋转合并和低云向低压流入,构成了扰动迅速发展为台风的有利条件。 联系Bates关于辐合带扰动发展的理论,对于本文分析的结果作了一些推测性质的讨论。
7504号台风是由赤道辐合带的云团扰动发展形成的。扰动的发展出现在辐合带南北侧两支对流层中低空急流加强和接近的时候。这两支急流之间的强烈气旋性切变和径向气流的明显辐合以及伴随着的云团旋转合并和低云向低压流入,构成了扰动迅速发展为台风的有利条件。 联系Bates关于辐合带扰动发展的理论,对于本文分析的结果作了一些推测性质的讨论。
1979, 3(1): 50-5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6
摘要:
本文用实测风资料计算了赤道海面大范围异常增暖和冷却时期太平洋地区的平均径圈环流和赤道附近的平均纬圈环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变化对这两种垂直环流圈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过这两种环流圈的相互作用,影响北太平洋付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化。
本文用实测风资料计算了赤道海面大范围异常增暖和冷却时期太平洋地区的平均径圈环流和赤道附近的平均纬圈环流。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的海面温度变化对这两种垂直环流圈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通过这两种环流圈的相互作用,影响北太平洋付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化。
1979, 3(1): 58-6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7
摘要:
运动质点的多普勒效应使它们散射的雷达信号呈现为一种随机过程,对这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进行分析就能够推断云和降水的微物理或运动学的状况。本文由这种观点讨论了雷达气象的几种测量原理,它能够比较清楚地阐明每种方法的实质,也便于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文中还讨论了脉冲波列的谱分析问题,涉及了如何根据雷达测量结果去推断云和降水的微物理或运动学状况的问题。
运动质点的多普勒效应使它们散射的雷达信号呈现为一种随机过程,对这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进行分析就能够推断云和降水的微物理或运动学的状况。本文由这种观点讨论了雷达气象的几种测量原理,它能够比较清楚地阐明每种方法的实质,也便于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文中还讨论了脉冲波列的谱分析问题,涉及了如何根据雷达测量结果去推断云和降水的微物理或运动学状况的问题。
1979, 3(1): 69-7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9.01.08
摘要:
本文从流体力学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出发,理论分析闪电通道的径向扩展,研究闪电冲击波的形成机制。
本文从流体力学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出发,理论分析闪电通道的径向扩展,研究闪电冲击波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