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8卷 第2期
1984, 8(2): 117-12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1
摘要:
本文应用一个定常、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讨论冬季北半球多层模式大气对定常热源强迫的响应. 计算结果表明:在冬季位于高纬度的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要比位于中纬度的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要大.计算结果也表明了热源的南北宽度愈宽,其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愈大.
本文应用一个定常、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讨论冬季北半球多层模式大气对定常热源强迫的响应. 计算结果表明:在冬季位于高纬度的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要比位于中纬度的定常热源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要大.计算结果也表明了热源的南北宽度愈宽,其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愈大.
1984, 8(2): 126-1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2
摘要:
本文用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对于较小尺度山脉过山波和背风坡积云形成的关系.证明了在中层大气层结稳定、水平风速较强的条件下,过山波可能成为背风坡积云形成的启动机制.
本文用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对于较小尺度山脉过山波和背风坡积云形成的关系.证明了在中层大气层结稳定、水平风速较强的条件下,过山波可能成为背风坡积云形成的启动机制.
1984, 8(2): 135-14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3
摘要:
本文通过对湘中、湘北地区42次强风暴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强风暴环境场的天气学模式,着重讨论了暖盖(即对流层中下层的逆温层)的形成和维持机理. 暖盖是由于绕过青藏高原两侧的两支西风波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利于低空急流在其东部边缘的低空加强,而低空急流引起的垂直环流反过来又有利于暖盖的维持,当暖盖下降到低空急流轴附近时因受扰动而破坏,引起强风暴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湘中、湘北地区42次强风暴资料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强风暴环境场的天气学模式,着重讨论了暖盖(即对流层中下层的逆温层)的形成和维持机理. 暖盖是由于绕过青藏高原两侧的两支西风波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的存在有利于低空急流在其东部边缘的低空加强,而低空急流引起的垂直环流反过来又有利于暖盖的维持,当暖盖下降到低空急流轴附近时因受扰动而破坏,引起强风暴的发生.
1984, 8(2): 143-15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4
摘要:
本文从理论上证明斜压非静力平衡大气中飑线的形成与演变和正压大气中一样可以归结为一类由K-dV方程所描述的大气孤波.讨论了在具有垂直切变的基本气流中这类孤波的结构特征,并与观测事实作了对比.当沿着低空急流出现有限宽度的初始扰动时,这种孤波可以被激发出来.当扰动的强度与宽度达到一定值时,还将形成一种孤波队列.这正是大气中所观测到的飑线或雷雨列队现象.
本文从理论上证明斜压非静力平衡大气中飑线的形成与演变和正压大气中一样可以归结为一类由K-dV方程所描述的大气孤波.讨论了在具有垂直切变的基本气流中这类孤波的结构特征,并与观测事实作了对比.当沿着低空急流出现有限宽度的初始扰动时,这种孤波可以被激发出来.当扰动的强度与宽度达到一定值时,还将形成一种孤波队列.这正是大气中所观测到的飑线或雷雨列队现象.
1984, 8(2): 153-16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5
摘要:
本文简要叙述了C_N~2的声雷达探测方法和直接测量的计算方法,给出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用单点声雷达推得C_(N,a)~2剖面。 在80和140米两个高度的C_(N,a)~2与C_(N,d)~2进行比较,结果指出,C_(N,a)~2/C_(N,d)~2的比值与声折射率谱的斜率差异有关.最后还对谱形及其对C_(N,a)~2/C_(N,d)~2比值的影响作了初步讨论.
本文简要叙述了C_N~2的声雷达探测方法和直接测量的计算方法,给出在稳定和不稳定条件下用单点声雷达推得C_(N,a)~2剖面。 在80和140米两个高度的C_(N,a)~2与C_(N,d)~2进行比较,结果指出,C_(N,a)~2/C_(N,d)~2的比值与声折射率谱的斜率差异有关.最后还对谱形及其对C_(N,a)~2/C_(N,d)~2比值的影响作了初步讨论.
1984, 8(2): 161-16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6
摘要:
本文用二层准地转截断谱模式,研究了大气环流形态的分支现象.结果指出:依赖于热力强迫的不同取值,模式大气将显示出等温静止或Hadley环流两类定常流型,Hadley流型并具有基本解的属性.在热力强迫达到Hadley流型的分支点以前,Hadley流型是稳定的;到达分支点后,Hadley流型不稳定,激发出新的流型,显现出分支现象.绝热无地形时,分支出瞬变斜压波;绝热有地形时,在不同的分支点分别激发出地形驻波与地形瞬变波;非绝热时,分支出非绝热驻波或非绝热驻波与瞬变斜压波的混合波型,非绝热驻波失稳激发出二级分支,
本文用二层准地转截断谱模式,研究了大气环流形态的分支现象.结果指出:依赖于热力强迫的不同取值,模式大气将显示出等温静止或Hadley环流两类定常流型,Hadley流型并具有基本解的属性.在热力强迫达到Hadley流型的分支点以前,Hadley流型是稳定的;到达分支点后,Hadley流型不稳定,激发出新的流型,显现出分支现象.绝热无地形时,分支出瞬变斜压波;绝热有地形时,在不同的分支点分别激发出地形驻波与地形瞬变波;非绝热时,分支出非绝热驻波或非绝热驻波与瞬变斜压波的混合波型,非绝热驻波失稳激发出二级分支,
1984, 8(2): 170-17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7
摘要:
本文讨论了在实际工作中用柯什密得能见度公式推算大气消光系数时可能发生的误差。分析表明,由于目标物不是黑体,一般可使消光系数增大10%,但用望远光度计并采取一些适当措施,可把这一误差大大减小.而由于天空云造成光路上大气散射的非均匀性所引起的误差却难于消除.
本文讨论了在实际工作中用柯什密得能见度公式推算大气消光系数时可能发生的误差。分析表明,由于目标物不是黑体,一般可使消光系数增大10%,但用望远光度计并采取一些适当措施,可把这一误差大大减小.而由于天空云造成光路上大气散射的非均匀性所引起的误差却难于消除.
1984, 8(2): 178-18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8
摘要:
本文指出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的超地转特征主要是由变压风叠加在地转风场上所致。并且高层辐散引起低层辐合,上下层质量调整是造成低层出现变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明确了暴雨对急流反馈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其变压风.通过一个实例的诊断分析,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验证。
本文指出次天气尺度低空急流的超地转特征主要是由变压风叠加在地转风场上所致。并且高层辐散引起低层辐合,上下层质量调整是造成低层出现变压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明确了暴雨对急流反馈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其变压风.通过一个实例的诊断分析,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验证。
1984, 8(2): 189-19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09
摘要:
本文用1980年6月23—25日和8月23—25日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两次江淮气旋的运动场和热力场的平均结构.分析中使用了活动坐标网格,对风、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进行合成.研究指出,这类气旋的波长为2000—2500公里,水平闭合环流的尺度为100—1500公里,垂直伸展高度达7—8公里左右,气旋轴线随高度显著地向北倾斜.气旋性环流和气旋性涡度在对流层中层的700毫巴附近最强.锋区在对流层上部明显,在对流层低层反而较弱;在气旋中心附近及其北侧,在700毫巴附近及以下仅有一狭窄的冷带.强降雨区出现在低
本文用1980年6月23—25日和8月23—25日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两次江淮气旋的运动场和热力场的平均结构.分析中使用了活动坐标网格,对风、温度、湿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进行合成.研究指出,这类气旋的波长为2000—2500公里,水平闭合环流的尺度为100—1500公里,垂直伸展高度达7—8公里左右,气旋轴线随高度显著地向北倾斜.气旋性环流和气旋性涡度在对流层中层的700毫巴附近最强.锋区在对流层上部明显,在对流层低层反而较弱;在气旋中心附近及其北侧,在700毫巴附近及以下仅有一狭窄的冷带.强降雨区出现在低
1984, 8(2): 197-20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10
摘要:
初步理论计算表明,梅雨云系中亮带上方不均匀的回波结构可以直接造成亮带的不均匀性.另外,亮带上方冰晶的形状和尺度,融化区中的液态含水量和融化冰晶的粘并等对亮带的不均匀性也有影响,它们的适当配合可以产生很不均匀的亮带.
初步理论计算表明,梅雨云系中亮带上方不均匀的回波结构可以直接造成亮带的不均匀性.另外,亮带上方冰晶的形状和尺度,融化区中的液态含水量和融化冰晶的粘并等对亮带的不均匀性也有影响,它们的适当配合可以产生很不均匀的亮带.
1984, 8(2): 205-21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11
摘要:
本文基于光波与气溶胶质点相互作用的弹性理论,根据激光雷达大气回波信息,讨论了1982年5月上旬北京地区接连两次出现的沙暴过程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分布特征.
本文基于光波与气溶胶质点相互作用的弹性理论,根据激光雷达大气回波信息,讨论了1982年5月上旬北京地区接连两次出现的沙暴过程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分布特征.
1984, 8(2): 211-21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12
摘要:
1981年6—7月安徽省屯溪地区巨盐核观测的结果表明:1.直径2微米左右的巨盐核可能对屯溪夏季积状云中一些初始大云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2.屯溪地区的巨盐核主要源地是海洋,该地的巨盐核浓度与风向、风速以及天气背景密切相关.
1981年6—7月安徽省屯溪地区巨盐核观测的结果表明:1.直径2微米左右的巨盐核可能对屯溪夏季积状云中一些初始大云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2.屯溪地区的巨盐核主要源地是海洋,该地的巨盐核浓度与风向、风速以及天气背景密切相关.
1984, 8(2): 219-22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2.13
摘要:
本文利用国产XZJ—1型CO选支激光器测量了NO 5.2微米带和NO_2 6.2微米带49个激光频率处的吸收系数,对吸收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讨论了实验误差及实际大气监测中水汽干扰等问题.
本文利用国产XZJ—1型CO选支激光器测量了NO 5.2微米带和NO_2 6.2微米带49个激光频率处的吸收系数,对吸收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且讨论了实验误差及实际大气监测中水汽干扰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