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 第8卷 第4期
1984, 8(4): 353-36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1
摘要:
本文使用细网格降水模式对梅雨锋上中尺度低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1)这种中尺度系统的形成至少应划分为发生和发展两个阶段.就发生阶段来说,动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维持与发展阶段中,则水汽潜热的影响较为明显.(2)对潜热反馈作用的实验表明,对中尺度低压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加热过程也应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本文使用细网格降水模式对梅雨锋上中尺度低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1)这种中尺度系统的形成至少应划分为发生和发展两个阶段.就发生阶段来说,动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维持与发展阶段中,则水汽潜热的影响较为明显.(2)对潜热反馈作用的实验表明,对中尺度低压发展影响最为显著的加热过程也应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1984, 8(4): 362-37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2
摘要:
本文从球面非线性位涡方程出发,应用多重尺度法导出了三波共振的耦合方程.求得非线性耦合方程的通解可以用椭圆函数表示,因而扰动的能量及其变化是有界的.同时,还探讨了共振三波组的守恒律以及共振激发过程中能量的转换.指出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可逆的;且就纬向波数谱而言,大波数模态的初始扰动能量在共振激发过程中可以完全转化为较小波数模态的能量.并揭示了旋转大气中非线性行星波动的孤立子性质.
本文从球面非线性位涡方程出发,应用多重尺度法导出了三波共振的耦合方程.求得非线性耦合方程的通解可以用椭圆函数表示,因而扰动的能量及其变化是有界的.同时,还探讨了共振三波组的守恒律以及共振激发过程中能量的转换.指出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可逆的;且就纬向波数谱而言,大波数模态的初始扰动能量在共振激发过程中可以完全转化为较小波数模态的能量.并揭示了旋转大气中非线性行星波动的孤立子性质.
1984, 8(4): 373-38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3
摘要:
本文介绍如何将声雷达探测的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应用于大气扩散问题.并用实例说明当某一天气过程引起混合层结构的特殊变化时,通常的模式计算不能合理地描述地面浓度特征,而利用声雷达探测的信息则能给出较合理的结果。
本文介绍如何将声雷达探测的混合层深度的变化应用于大气扩散问题.并用实例说明当某一天气过程引起混合层结构的特殊变化时,通常的模式计算不能合理地描述地面浓度特征,而利用声雷达探测的信息则能给出较合理的结果。
1984, 8(4): 382-39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4
摘要:
本文用两层准地转截谱模式,考虑基本气流、超长波和长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得出了大气环流指数循环这种准周期振荡过程,其周期为8—15天.数值计算表明: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大气行星波螺旋状槽线倾斜的谐振、不同尺度波动的振幅谐振以及大型环流波数变化的准周期振荡.
本文用两层准地转截谱模式,考虑基本气流、超长波和长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得出了大气环流指数循环这种准周期振荡过程,其周期为8—15天.数值计算表明:非线性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大气行星波螺旋状槽线倾斜的谐振、不同尺度波动的振幅谐振以及大型环流波数变化的准周期振荡.
1984, 8(4): 392-39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5
摘要: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暖湿时期的声回波团块结构与温湿脉动量的关系,得到下面三点初步结果:1.温湿脉动联合作用结果的声折射率脉动方差(n~2)随时间的起伏变化与声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团块结构形态非常相似.2.从声回波团块结构的传真图片类型特征来看是属于潮湿型的,其湿空气稳定度层结(考虑水汽通量作用)是接近中性层结.3.在有团块回波时期的声折射率脉动(n)谱值比无团块回波时期的n谱值要大10倍.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暖湿时期的声回波团块结构与温湿脉动量的关系,得到下面三点初步结果:1.温湿脉动联合作用结果的声折射率脉动方差(n~2)随时间的起伏变化与声回波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团块结构形态非常相似.2.从声回波团块结构的传真图片类型特征来看是属于潮湿型的,其湿空气稳定度层结(考虑水汽通量作用)是接近中性层结.3.在有团块回波时期的声折射率脉动(n)谱值比无团块回波时期的n谱值要大10倍.
1984, 8(4): 399-41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6
摘要:
在线性估计调整方法中研究如何考虑验前信息的方法,是发展估计算法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文中根据十五通道理论权重函数和五个不同估计方法所得到的模拟数值试验结果,从估计模式所涉及的信息形式、不同形式验前限制的效应以及估计解的实际可解性等对估计解的精度和验前限制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数值分析,确认TPRD1的解和验前信息之间具有最佳的统计结构.
在线性估计调整方法中研究如何考虑验前信息的方法,是发展估计算法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文中根据十五通道理论权重函数和五个不同估计方法所得到的模拟数值试验结果,从估计模式所涉及的信息形式、不同形式验前限制的效应以及估计解的实际可解性等对估计解的精度和验前限制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数值分析,确认TPRD1的解和验前信息之间具有最佳的统计结构.
1984, 8(4): 411-41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7
摘要:
利用1977年7月26、27日两天特大暴雨过程的资料计算了暴雨区的位涡变化,发现位涡和暴雨的发展是比较一致的,为此计算了位势涡度方程的平衡,主要结果是:位势涡度的局地变率主要决定于网格尺度的平流过程和次网格尺度质量通量引起的位涡的辐合过程,因此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过程特征,并且平流过程在暴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1977年7月26、27日两天特大暴雨过程的资料计算了暴雨区的位涡变化,发现位涡和暴雨的发展是比较一致的,为此计算了位势涡度方程的平衡,主要结果是:位势涡度的局地变率主要决定于网格尺度的平流过程和次网格尺度质量通量引起的位涡的辐合过程,因此暴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小尺度过程特征,并且平流过程在暴雨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984, 8(4): 418-42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8
摘要:
用1.35厘米波长地面微波辐射计进行了全年四个季节的观测.采用蒙特卡洛法对资料进行了反演.七十多份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水汽总量的相对误差为5.3%,低层水汽廓线(750毫巴以下)的相对误差在20%以下,对水汽总量及廓线随时间的演变与天气背景的关系亦作了初步分析.
用1.35厘米波长地面微波辐射计进行了全年四个季节的观测.采用蒙特卡洛法对资料进行了反演.七十多份资料的统计结果表明:水汽总量的相对误差为5.3%,低层水汽廓线(750毫巴以下)的相对误差在20%以下,对水汽总量及廓线随时间的演变与天气背景的关系亦作了初步分析.
1984, 8(4): 427-43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09
摘要:
本文利用定时激光探测资料,分析了华北秋季晴天低层大气分层光学厚度的一些特征,并对大气光学厚度的计算方法和误差因素进行了讨论.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低层大气光学厚度与气团属性有很密切的关系;(2)在白天,随对流发展、气溶胶由下向上输送的高度可超过3公里,最大输送在2公里以下;(3)消光系数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4)光学厚度与地面水平能见度不呈简单的对应关系.
本文利用定时激光探测资料,分析了华北秋季晴天低层大气分层光学厚度的一些特征,并对大气光学厚度的计算方法和误差因素进行了讨论.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低层大气光学厚度与气团属性有很密切的关系;(2)在白天,随对流发展、气溶胶由下向上输送的高度可超过3公里,最大输送在2公里以下;(3)消光系数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日变化;(4)光学厚度与地面水平能见度不呈简单的对应关系.
1984, 8(4): 435-44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10
摘要:
本文对用光学粒子计数器在飞机上测量的大气气溶胶数密度-粒度谱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对气溶胶谱形成过程的分析,指出大气气溶胶是四种气溶胶体系的混合物,需要用四个正态分布函数的和来描述大气气溶胶的体积-粒度谱分布.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了谱分布函数的经验参数;研究了粒子浓度、体积、及粒度谱分布函数随高度的变化.观测资料表明,在大气温度和湿度水平均匀、层结稳定的情况下,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分布不均匀,而且垂直方向上也并不随高度单调递减.
本文对用光学粒子计数器在飞机上测量的大气气溶胶数密度-粒度谱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对气溶胶谱形成过程的分析,指出大气气溶胶是四种气溶胶体系的混合物,需要用四个正态分布函数的和来描述大气气溶胶的体积-粒度谱分布.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计算了谱分布函数的经验参数;研究了粒子浓度、体积、及粒度谱分布函数随高度的变化.观测资料表明,在大气温度和湿度水平均匀、层结稳定的情况下,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分布不均匀,而且垂直方向上也并不随高度单调递减.
1984, 8(4): 443-44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11
摘要:
在西北太平洋赤道地区夏季有一支源自南半球的气流.这支位于110°E 附近的大尺度季风气流是过去研究中所提到的源自澳洲的越赤道气流与中国低空急流.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与台风的发生发展有联系.
在西北太平洋赤道地区夏季有一支源自南半球的气流.这支位于110°E 附近的大尺度季风气流是过去研究中所提到的源自澳洲的越赤道气流与中国低空急流.低空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与台风的发生发展有联系.
1984, 8(4): 450-45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12
摘要:
本文从动力-热力学方程出发。得到反映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参数和几个物理因子.然后对这些因子和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方程.124个历史样本的拟合结果和1981年台风的试报情况表明,线性模型的预报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本文从动力-热力学方程出发。得到反映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参数和几个物理因子.然后对这些因子和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得到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预报方程.124个历史样本的拟合结果和1981年台风的试报情况表明,线性模型的预报方程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1984, 8(4): 457-464.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4.04.13
摘要:
本文应用多年平均的风场、垂直速度场和温度场,研究了平均经纬向垂直环流和感热垂直输送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北半球中低纬不同地理区域感热垂直输送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感热垂直输送的方向基本上和平均垂直环流的方向相一致.大型定常涡旋对感热输送的高值区和涡旋位能向涡旋动能转化的高值区均在25°—45°N之间的中高空,不同的是后者中心比前者高. 850—200mb之间的对流层中,北半球中低纬有三个感热向上输送的高值区(亚洲大陆及其附近地区,中、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大部分地区)和三个感热向下输送的高值区
本文应用多年平均的风场、垂直速度场和温度场,研究了平均经纬向垂直环流和感热垂直输送的关系.并且讨论了北半球中低纬不同地理区域感热垂直输送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北半球中低纬地区感热垂直输送的方向基本上和平均垂直环流的方向相一致.大型定常涡旋对感热输送的高值区和涡旋位能向涡旋动能转化的高值区均在25°—45°N之间的中高空,不同的是后者中心比前者高. 850—200mb之间的对流层中,北半球中低纬有三个感热向上输送的高值区(亚洲大陆及其附近地区,中、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大部分地区)和三个感热向下输送的高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