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年8月15日,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在山西忻州开展了气溶胶和浅积云的飞机观测,本文利用机载云物理资料,详细分析了华北地区气溶胶、CCN和浅积云微物理特性及其相互影响。主要结论有:(1)此次过程的边界层高度约为3600m,不同层结情况下,气溶胶粒子浓度Na、有效直径EDa和CCN数浓度的垂直廓线明显不同,近地面Na可达2500cm-3。(2)CCN的主要来源为积聚模态、爱根模态或者核模态的气溶胶颗粒,0.2%过饱和度下,气溶胶活化率(AR)在各高度层的结果变化不大;0.4%过饱和度下,AR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3)后向轨迹模式分析表明,2km以下的气溶胶主要来自于当地城市排放,由细颗粒污染物组成;2km以上的气溶胶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和蒙古地区的沙漠,由亚微米沙尘组成,溶解度相对较低,可作为潜在的冰核。(4)本文细致分析了两块相邻浅积云(Cu-1和Cu-2)的云物理特性。Cu-1云底高度约4500m,云厚约600m,云体松散,夹卷较多;云中LWC基本保持在0.5 g m-3, Nc平均值为278.3 cm-3 ,EDc整体在15μm以内;Nd最大值为0.002 cm-3,云中几乎无降水粒子;粒子谱宽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主要集中在30μm以内。Cu-2云底高度约3900m,云厚约1200m,云体密实;云中过冷水丰沛, LWC有多个超过1 g m-3的区域,云顶附近出现冰晶,云中粒子从凝结增长状态直接进入到混合相态;积云内部粒子水平分布不均,同一高度Nc相差较大,最大可达1240 cm-3。EDc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粒子谱宽随着高度增加而拓展,最大可达1100μm,谱型由单峰向多峰转变;降水粒子和冰晶图像大多为霰粒子、针状和板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