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2年  第7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南海夏季风建立、活跃和中断期的特征
金祖辉, 陶诗言
2002, 7(3): 267-27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1
摘要:
根据欧洲中心(ECMWF)1979~1993年15年风资料和GMS 卫星观测的黑体辐射云顶温度TBB资料,取南海地区伴有强对流的西风/偏西南风建立作为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标志,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和夏季风活动过程进行了分析.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平均日期在5月16日左右,但年际变化显著,最晚是6月上旬.有些年份在4月下旬会出现短暂的伴有强对流的西南风,而在6月初出现第二次强西南风爆发,第二次爆发才是真正的夏季风爆发.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在北纬1 5°N以北的南海地区往往会先出现强西南风,这是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引起冷锋前两风加强,或者由于南海副热带高压的加强或北移引起的西风加强,不能称作真正的南海夏季风爆发.季风爆发以后,南海季风活动有显著的活跃和中断变化,在季风爆发至8月20日期间,平均中断1~2次/a,中断时间约1 5 d/a.
一次引发华北和北京沙尘(暴)天气起沙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琳娜, 孙建华, 赵思雄
2002, 7(3): 279-29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2
摘要:
在对气象背景场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集中对一次沙尘(暴)天气的起沙机制进行了数值模拟.具体做法是先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邵亚平博士发展的具有清晰物理概念的起沙数值模式(非参数化方案),与PSU/NCAR的中尺度气象预报模式MM5进行耦合.使用该模式系统,根据陆面状况和大气条件,定量模拟出沙尘(暴)起沙的过程.对2000年4月6~7日发生在华北和北京的一次沙尘暴过程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沙尘天气的起沙过程有较好的模拟能力.
半干旱草原温室气体排放/吸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王跃思, 王明星, 胡玉琼, 黄耀, 杜睿, 郑循华, 纪宝明, 王艳芬
2002, 7(3): 295-31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3
摘要:
静态箱一气相色谱法对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连续两年的实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草原是大气CO2和N2O的排放源,而是CH4的汇.在植物生长不同季节,草原生态系统排放/吸收温室气体CO2,CH4和N2O的日变化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在植物生长旺季日变化形式最具特征.3种温室气体的季节排放/吸收高峰主要出现在土壤湿度较大的春融和降雨较为集中时期.所有草原植物生长季节CO2净排放日变化形式均为白天出现排放低值,夜间出现排放高值.较高的温度有利于CO2排放,地上生物量决定着光合吸收CO2量值的高低.影响半干旱草原吸收CH4和排放N2O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供氧状况,日温变化则主要影响日变化强度.吸收CH4和排放N2O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湿度季节变化分别呈线性反、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4~0.6之间.自由放牧使CO2、N2O和CH4交换速率日较差降低,同时使N2O和CH4年度排放/吸收量减少和CO2年度排放量增加.
地面臭氧的变化规律和计算方法的初步研究Ⅱ.可见光波段
白建辉, 王庚辰, 陈辉, 徐永福, 石立庆, 黄忠良, 孔国辉, 孟泽
2002, 7(3): 311-32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4
摘要:
通过对广州鼎湖山近地面O3、NOx、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项目的观测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地面O3与NOx等微量气体及太阳可见光辐射的变化规律,详细讨论了可见光波段、不同天气条件地面O3与NOx、光化学反应、气溶胶、可见光辐射等之间复杂的关系.提出以光能量传输与守恒的观点来考虑大气中与可见光辐射有关的主要过程,并以此来研究大气光化学过程中所遵循的能量规律,建立了一个简单、实用、省时的统计模式,用于计算地面O3浓度.结果表明:不同情况下,计算值与观测值吻合得均比较一致.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及指标研究
张秀芝, 李江龙, 闫俊岳, 丁一汇
2002, 7(3): 321-33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5
摘要:
使用美国NCEP/NCAR高度场和风场资料及外逸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4~7月南亚和东亚上空环流场,给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定义及1953~1999年季风爆发的时间序列,指出季风爆发存在3种类型的环流场,发现东印度洋赤道两侧涡旋对的出现对季风爆发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综合季风爆发过程中热力学和动力学要素的特征,建立了适合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指数计算经验公式.
三维指数型迎风格式以及在环境数值模拟中的初步应用
吴持平, 张永兴, 季仲贞, 孙文心, 郭泽德, 金卫平
2002, 7(3): 332-33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6
摘要:
为了适应大气、海洋的环境数值模拟需要,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三维随流格式和指数型迎风格式.随流格式能使方程对流项中的对流速度误差明显减小.三维指数型迎风格式能有效抑制对流占优问题的数值振荡,并用简单的七点差分格式获得O(h2)精度的三维模式数值结果.因此,所建的模式具有格式简单,计算稳定性良好和计算精度较高的优点.初步计算表明,这个模式能有效应用于强迫-耗散型大气、海洋运动和环境问题的数值模拟.
中国气温涨落层次结构的区域性特征
佘振苏, 陈炯, 梁爽, 刘式达
2002, 7(3): 339-34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7
摘要:
运用近年来发展的湍流层次结构模型分析中国气温序列的涨落,研究其层次相似结构的区域性特征.通过对全国160个站点近50年来的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的分析,发现层次相似律基本上都存在,得到的层次相似系数β具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征.我们对β的含义进行了讨论,并研究了β的区域分布以及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
城市化对北京室内外气温影响的研究
张一平, 张德山, 李佑荣, 马友鑫, 刘玉洪
2002, 7(3): 345-35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8
摘要:
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由于城市扩大而受到影响的北京近郊朝阳气象站室内外气温和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小的远郊密云站气温资料,以及城市建成区面积和城市人口资料,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北京市近郊区由于城市面积扩大和人口增加,导致了室内外气温均升高,其中室内气温升高幅度大于室外气温,冬半年大干夏半年;不论是冬半年还是夏半年,城市增温效应与城市人口均有较好地相关关系,城市人口的增加对平均室内气温的影响较大.以上结果有助于深入探讨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机制,并可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能量物质交换的微气象方法估算
朱治林, 孙晓敏, 张仁华, 唐新斋, 苏红波, 唐登银
2002, 7(3): 351-35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09
摘要:
根据1998年5~8月和1999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进行微气象观测的资料,作者分析了该地区能量平衡及其各分量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1)净辐射通量的转化形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6月份,净辐射能大部分用于感热交换,而后期则多用于潜热交换,5~8月份的日波文比值分别为1.26,1.42,0 41和0.20.(2)观测期间,波文比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早晚变化大不稳定,而白天则相对稳定.(3)用涡度相关方法观测的感热和潜热通量之和与同期的净辐射相比较,前者的结果偏小1 5%左右,两种方法观测到的潜热通量的差异达平均35%左右.(4)半干旱草原CO2通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在生长旺期,白天CO2通量强度可达到1.5 mg s-1m-2以上,但在生长后期,1998年和1999年8月份的白天CO2通量强度分别为0.38 mg s-1m-2和0.2 mg s-1m-2左右;其差异与草地土壤水分和植物长势有关.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
谢金南, 李栋梁, 董安祥, 尹东, 朱炳瑗
2002, 7(3): 359-36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10
摘要:
利用历史文献及有器测以来的甘肃省气象,水文.卫星遥感资料,对全省历史气候背景作了分析,特别是对近70年气候变化和2000年干旱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干旱气候变化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对甘肃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进而指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乾安县40年气候变化的分析
安刚, 孙力, 廉毅, 沈柏竹
2002, 7(3): 370-37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02.03.11
摘要:
利用东北地区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计算了宁夏季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系数,表明东北地区西部复季气温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从年代际变化的分析中得知,20世纪90 年代暖干趋势明显,其中以乾安最为突出.分析乾安及其邻近测站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表明乾安的夏季蒸发量上升趋势明显,并远大于其他测站,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重,而存下垫面条件较好一些的区域,夏季蒸发量呈下降趋势.乾安县未来复季气温仍为上升趋势,降水量存总体平均值之下呈旱.涝交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