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排版过程中,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64
摘要:
对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做了理论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一次台风过程做了验证,所得主要结论有:该方程可分解为干、湿分量倾向方程。在无摩擦和干绝热情况下,改进湿位涡的干分量具有保守性,其即为Ertel位涡倾向方程。在某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湿物质梯度项对改进湿位涡的个别变化会有较明显影响,故该倾向方程更适用于该天气系统的诊断分析。利用改进湿位涡分解得到的干、湿位涡倾向方程,可得到显含湿物质梯度项的升级虚位涡方程、升级湿位涡方程,而这使得位涡诊断更加精细。本文对各类位涡倾向方程中凝结加热的作用做了分析,发现Ertel位涡倾向方程存在高估凝结加热的情况,使用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对其进行部分凝结潜热扣除,应该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减去经典湿位涡倾向方程后的结果能够合理反映凝结加热的作用,故用于梅雨锋暴雨和热带气旋等以凝结加热为主的天气系会有更佳的诊断效果。
对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做了理论分析和讨论,并通过一次台风过程做了验证,所得主要结论有:该方程可分解为干、湿分量倾向方程。在无摩擦和干绝热情况下,改进湿位涡的干分量具有保守性,其即为Ertel位涡倾向方程。在某些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湿物质梯度项对改进湿位涡的个别变化会有较明显影响,故该倾向方程更适用于该天气系统的诊断分析。利用改进湿位涡分解得到的干、湿位涡倾向方程,可得到显含湿物质梯度项的升级虚位涡方程、升级湿位涡方程,而这使得位涡诊断更加精细。本文对各类位涡倾向方程中凝结加热的作用做了分析,发现Ertel位涡倾向方程存在高估凝结加热的情况,使用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对其进行部分凝结潜热扣除,应该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改进湿位涡倾向方程减去经典湿位涡倾向方程后的结果能够合理反映凝结加热的作用,故用于梅雨锋暴雨和热带气旋等以凝结加热为主的天气系会有更佳的诊断效果。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57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2014年发布的《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与《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华南前汛期开汛和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资料,对1961~2021年我国南方地区雨季进程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客观划分,划分为4种类型:偏早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早)、偏晚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晚)、前早后晚型(前汛期偏早而入梅偏晚)、前晚后早型(前汛期偏晚而入梅偏早)。不同雨季进程相联系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我国中东部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异常分布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偏早型年,3月底至5月初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且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副高北跳明显,菲律宾附近维持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晚型年与偏早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前早后晚型年,西风急流前期偏强后期偏弱,菲律宾附近前期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后期转为气旋性环流异常且副高位置异常偏南;前晚后早型年与前早后晚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南方地区雨季进程与热带海温演变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不同雨季进程与ENSO演变的关系较复杂。
利用中国气象局2014年发布的《华南汛期监测业务规定》与《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华南前汛期开汛和长江中下游入梅日期资料,对1961~2021年我国南方地区雨季进程的年际变化进行了客观划分,划分为4种类型:偏早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早)、偏晚型(前汛期和入梅均偏晚)、前早后晚型(前汛期偏早而入梅偏晚)、前晚后早型(前汛期偏晚而入梅偏早)。不同雨季进程相联系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我国中东部春季和梅雨期降水异常分布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偏早型年,3月底至5月初西风急流强度偏强且第一次北跳偏早,6月副高北跳明显,菲律宾附近维持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偏晚型年与偏早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前早后晚型年,西风急流前期偏强后期偏弱,菲律宾附近前期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后期转为气旋性环流异常且副高位置异常偏南;前晚后早型年与前早后晚型年环流形势相反。南方地区雨季进程与热带海温演变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不同雨季进程与ENSO演变的关系较复杂。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55
摘要: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减弱(增强),天气瞬变扰动和南支槽加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在华南形成异常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ENSO型SST异常不能完全解释华南降水异常年南支槽和低层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华南降水异常的南支槽和低层风场变化与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关系更为密切。由前期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构建的SST指数和华南冬季降水相关达到0.44,两者相关系数在SST指数超前1个月时达到最大,对华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潜在预报意义。
利用我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哈德莱中心的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南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气环流特征以及对前期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东亚高空急流异常偏南(偏北),东亚大槽减弱(增强),天气瞬变扰动和南支槽加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在华南形成异常辐合(辐散),从而有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偏少)。ENSO型SST异常不能完全解释华南降水异常年南支槽和低层环流特征,进一步研究表明,导致华南降水异常的南支槽和低层风场变化与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关系更为密切。由前期热带印度洋和赤道西太平洋构建的SST指数和华南冬季降水相关达到0.44,两者相关系数在SST指数超前1个月时达到最大,对华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潜在预报意义。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60
摘要:
基于2014~2021年Landsat 8 TIR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别采用劈窗算法(SWA)和大气校正法(ARC)反演了深圳市地表辐射温度,并利用地面站点监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探讨了该期间深圳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TSWA、 TARC)与地面站点监测气温(TM)都存在显著线性相关(TSWA = 1.01×TM+2.65,TARC = 0.85×TM+5.51,p < 0.01),但劈窗算法更接近地面站点监测数据。在2014~2021年间深圳城市热岛面积(HI>0.01)未观察到显著增加的趋势(p=0.94)。深圳市城市热岛分布与城市发展格局关系密切,城市规划用地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生态水域和生态绿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交通道路和工业仓储等城市用地强化了城市热岛的形成,并且城市路网的分布和密度对城市热岛的形成有强显著性影响(p=0.003)。
基于2014~2021年Landsat 8 TIRS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分别采用劈窗算法(SWA)和大气校正法(ARC)反演了深圳市地表辐射温度,并利用地面站点监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探讨了该期间深圳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TSWA、 TARC)与地面站点监测气温(TM)都存在显著线性相关(TSWA = 1.01×TM+2.65,TARC = 0.85×TM+5.51,p < 0.01),但劈窗算法更接近地面站点监测数据。在2014~2021年间深圳城市热岛面积(HI>0.01)未观察到显著增加的趋势(p=0.94)。深圳市城市热岛分布与城市发展格局关系密切,城市规划用地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有显著影响。生态水域和生态绿地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交通道路和工业仓储等城市用地强化了城市热岛的形成,并且城市路网的分布和密度对城市热岛的形成有强显著性影响(p=0.003)。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53
摘要:
利用江苏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SORPES)的多要素集成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期间在远距离沙尘输送和本地人为排放的综合影响下,大气混合污染对该地区地表微气象要素及能量平衡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合成分析对比了南京地区秋冬季不同污染状况下地表气象要素和能量分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天的日间气温比清洁天下降约1℃,而夜间气温升高达2℃。污染天向下/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减少的幅度高达清洁天同比的48.8%和55.2%,而夜间向下/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增幅则达到清洁天的15%和5.1%。清洁天日间净辐射较污染天高出45.6%,日间地表感热通量较污染天高出75.5%,而地表潜热通量的差异相对较小。污染天夜间平均波文比大于清洁天,表明夜间感热交换更强烈。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长三角城市群区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大气污染物对地表能量平衡和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为城市群区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质量预报和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江苏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SORPES)的多要素集成观测数据,分析了2018年11月27日至12月3日期间在远距离沙尘输送和本地人为排放的综合影响下,大气混合污染对该地区地表微气象要素及能量平衡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合成分析对比了南京地区秋冬季不同污染状况下地表气象要素和能量分配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天的日间气温比清洁天下降约1℃,而夜间气温升高达2℃。污染天向下/向上短波辐射通量减少的幅度高达清洁天同比的48.8%和55.2%,而夜间向下/向上长波辐射通量增幅则达到清洁天的15%和5.1%。清洁天日间净辐射较污染天高出45.6%,日间地表感热通量较污染天高出75.5%,而地表潜热通量的差异相对较小。污染天夜间平均波文比大于清洁天,表明夜间感热交换更强烈。该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长三角城市群区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大气污染物对地表能量平衡和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过程和机制,为城市群区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以及空气质量预报和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11
摘要: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象变量(降雪量、降水量、地表风速、相对湿度、2 m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构建1997~2020年间北极不同关键区内气象因子与野火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析北极地区2019~2020年野火极端事件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在北极的3个关键区中,野火排放的主导因子都是火险指数之一的粗腐殖质湿度码(Duff Moisture Code, DMC)。2019~2020年北极地区850 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带来极端升高的日最高温和显著减少的降水,共同导致异常偏高的DMC值并促进了野火极端事件的爆发。这一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等气候异常对于目前频发的北极野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利用MERRA-2再分析气象变量(降雪量、降水量、地表风速、相对湿度、2 m气温、日最高气温)和加拿大火险天气指数,通过逐步回归方法构建1997~2020年间北极不同关键区内气象因子与野火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解析北极地区2019~2020年野火极端事件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显示在北极的3个关键区中,野火排放的主导因子都是火险指数之一的粗腐殖质湿度码(Duff Moisture Code, DMC)。2019~2020年北极地区850 hPa位势高度异常偏高,带来极端升高的日最高温和显著减少的降水,共同导致异常偏高的DMC值并促进了野火极端事件的爆发。这一结果表明高温和干旱等气候异常对于目前频发的北极野火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86
摘要:
在我国当前臭氧和颗粒物复合污染的局面下,位于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夏季臭氧区域性污染突出,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银川都市圈(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因此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对2019年夏季6月银川都市圈臭氧污染问题开展数值模拟,定量探讨区域传输及垂直输送对O3浓度的贡献,为有效控制当地臭氧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6月银川都市圈O3浓度北高、中部低,与前体物的分布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表明O3的非线性效应以及背景O3传输潜在的贡献。水平方向上,银川都市圈本地排放源对近地面O3的贡献大都在20%~30%,仅灵武达40%以上,外界传输贡献均在30%以上。其中银川本地贡献较弱,相邻区域间存在输送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该地区的本地贡献。此外,在夏季整体偏南风的影响下O3有较为明显的由南向北的输送作用。垂直方向上,郊区、城市和工业代表性站点O3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过程量贡献有所差异。夜晚O3光化学损耗工业站最大,城市站、郊区站次之,均在近地面最强。白天城市站和工业站O3主要在边界层中上层光化学生成,连同夜间残留层中的O3向地面垂直输送、周围水平输送,同时自由大气还有少量O3向下夹卷到边界层中;郊区站在整个边界层内均有臭氧光化学生成,近地面生成最强,而输送作用相对较弱。
在我国当前臭氧和颗粒物复合污染的局面下,位于西北地区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年来夏季臭氧区域性污染突出,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银川都市圈(银川市、石嘴山市和吴忠市)。因此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式系统RAMS-CMAQ对2019年夏季6月银川都市圈臭氧污染问题开展数值模拟,定量探讨区域传输及垂直输送对O3浓度的贡献,为有效控制当地臭氧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19年6月银川都市圈O3浓度北高、中部低,与前体物的分布特征并不完全一致,表明O3的非线性效应以及背景O3传输潜在的贡献。水平方向上,银川都市圈本地排放源对近地面O3的贡献大都在20%~30%,仅灵武达40%以上,外界传输贡献均在30%以上。其中银川本地贡献较弱,相邻区域间存在输送影响,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该地区的本地贡献。此外,在夏季整体偏南风的影响下O3有较为明显的由南向北的输送作用。垂直方向上,郊区、城市和工业代表性站点O3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各过程量贡献有所差异。夜晚O3光化学损耗工业站最大,城市站、郊区站次之,均在近地面最强。白天城市站和工业站O3主要在边界层中上层光化学生成,连同夜间残留层中的O3向地面垂直输送、周围水平输送,同时自由大气还有少量O3向下夹卷到边界层中;郊区站在整个边界层内均有臭氧光化学生成,近地面生成最强,而输送作用相对较弱。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25
摘要:
针对平坦地形和山地地形,通过两次外场测量,研究了激光雷达在湍流测量的精度,并分析讨论了误差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在平坦地形下,激光雷达与测风塔在风速、湍流动能、湍流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08、0.904,拟合结果分别为y=1.003x+0.241、y=1.192x+0.091、y=1.140x+0.006;在山地地形下,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17、0.900,拟合结果分别为y=0.949x+0.119、y=1.606x+0.167、y=1.131x+0.031。在平坦地形下,激光雷达高估风速2.71%,高估湍流动能28.3%,高估湍流强度17%;在山地地形下,激光雷达低估风速3.91%,高估湍流动能77.3%,高估湍流强度17.85%。本文采用了IEC61400-50-3标准中建议的方法验证了激光光束的湍流测量,激光束对湍流测量精度较高,湍流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93,拟合公式为y=1.003x−0.003。山地地形对于激光雷达湍流、湍流均有影响,高估湍流动能和湍流强度,低估风速。
针对平坦地形和山地地形,通过两次外场测量,研究了激光雷达在湍流测量的精度,并分析讨论了误差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在平坦地形下,激光雷达与测风塔在风速、湍流动能、湍流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0.908、0.904,拟合结果分别为y=1.003x+0.241、y=1.192x+0.091、y=1.140x+0.006;在山地地形下,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17、0.900,拟合结果分别为y=0.949x+0.119、y=1.606x+0.167、y=1.131x+0.031。在平坦地形下,激光雷达高估风速2.71%,高估湍流动能28.3%,高估湍流强度17%;在山地地形下,激光雷达低估风速3.91%,高估湍流动能77.3%,高估湍流强度17.85%。本文采用了IEC61400-50-3标准中建议的方法验证了激光光束的湍流测量,激光束对湍流测量精度较高,湍流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93,拟合公式为y=1.003x−0.003。山地地形对于激光雷达湍流、湍流均有影响,高估湍流动能和湍流强度,低估风速。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34
摘要:
地球系统模式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气候变化重要的原因之一。卫星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并非均一的,而是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碳排放会影响这一区域差异。这种空间差异如何影响区域地表气温对CO2的敏感度,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利用地球系统模式BNU-ESM(Earth System Mode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试验模拟结果2°C阈值内,非均匀CO2浓度试验的CO2浓度增加阈值范围小于均匀CO2浓度试验结果,偏少约为4.3 ppm。在区域尺度上,中国地表气温对CO2敏感度普遍低于美国、欧洲以及北半球平均水平,这表明CO2浓度空间差异对地表气温的敏感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很可能是CO2浓度辐射效应与气候系统反馈过程的共同作用结果,这需要进一步研究。非均匀CO2浓度对地表气温敏感度影响将会对碳中和目标下未来碳汇潜力精准估算提供科学支持。
地球系统模式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气候变化重要的原因之一。卫星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并非均一的,而是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以人类活动为主的碳排放会影响这一区域差异。这种空间差异如何影响区域地表气温对CO2的敏感度,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利用地球系统模式BNU-ESM(Earth System Mode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试验模拟结果2°C阈值内,非均匀CO2浓度试验的CO2浓度增加阈值范围小于均匀CO2浓度试验结果,偏少约为4.3 ppm。在区域尺度上,中国地表气温对CO2敏感度普遍低于美国、欧洲以及北半球平均水平,这表明CO2浓度空间差异对地表气温的敏感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很可能是CO2浓度辐射效应与气候系统反馈过程的共同作用结果,这需要进一步研究。非均匀CO2浓度对地表气温敏感度影响将会对碳中和目标下未来碳汇潜力精准估算提供科学支持。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1.21156
摘要:
分析了海洋性大陆地区季节内对流活动对北半球冬季中国东南地区降水的影响。根据这些对流活动是否具有东传特征,进一步将它们分为连续东传的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对流事件和准静止的非MJO对流事件。结果表明,这两类季节内对流活动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MJO对流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空间范围较大,并且降水在MJO东传过程中呈现连续南传特征;非MJO对流的影响范围较小,并且其影响的关键区域随时间由北向南跳变。当对流在海洋性大陆地区处于活跃(抑制)位相时,MJO对流会导致中国东南地区降水呈现南正北负(南负北正)的偶极型分布,而非MJO对流仅仅会导致广东和福建一带降水偏少(偏多)。当对流在海洋性大陆地区由抑制(活跃)位相向活跃(抑制)位相转换时,MJO对流会引起中国东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偏少),非MJO对流则引起江西北部、福建西北和浙江西部一带降水偏少(偏多)。水汽通量诊断结果表明,两类对流事件影响中国降水都主要受到季节内尺度风场异常的调控。具体来说,季节内尺度上低层经向风的差异,进而导致其经向梯度对水汽的输送存在明显差异,最终导致两类不同的季节内对流对中国东南地区降水的影响存在差异。
分析了海洋性大陆地区季节内对流活动对北半球冬季中国东南地区降水的影响。根据这些对流活动是否具有东传特征,进一步将它们分为连续东传的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对流事件和准静止的非MJO对流事件。结果表明,这两类季节内对流活动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MJO对流对中国降水影响的空间范围较大,并且降水在MJO东传过程中呈现连续南传特征;非MJO对流的影响范围较小,并且其影响的关键区域随时间由北向南跳变。当对流在海洋性大陆地区处于活跃(抑制)位相时,MJO对流会导致中国东南地区降水呈现南正北负(南负北正)的偶极型分布,而非MJO对流仅仅会导致广东和福建一带降水偏少(偏多)。当对流在海洋性大陆地区由抑制(活跃)位相向活跃(抑制)位相转换时,MJO对流会引起中国东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偏少),非MJO对流则引起江西北部、福建西北和浙江西部一带降水偏少(偏多)。水汽通量诊断结果表明,两类对流事件影响中国降水都主要受到季节内尺度风场异常的调控。具体来说,季节内尺度上低层经向风的差异,进而导致其经向梯度对水汽的输送存在明显差异,最终导致两类不同的季节内对流对中国东南地区降水的影响存在差异。
2023年第1期
显示方式:
2023, 28(1): 1-1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042
摘要:
解析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可为认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技支撑。近几十年来,中国区域内的气温快速升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关于温度和降水时间变化趋势是否存在转折以及区域上是否存在差异的研究还较少。并且过去几十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已引起了水分盈亏的显著改变,而关于我国水分盈亏变化趋势的研究仍显不足,充分了解不同地区水分盈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干湿变化,提升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本文基于中国2479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利用分段回归方法分析了1981~2015年间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以及水分盈亏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转折点的时空格局,主要结果如下:(1)1981~2015年全国平均温度显著增加,且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和地区差异:1991~1995年云南、东北北部温度变化发生转折,云南1991年之后开始显著增温。东北南部、华北大部分地区温度发生转折的时间为1996~2000年,南部沿海地区温度发生转折的时间为2001~2005年,转折点之前温度显著增加,转折点之后温度增加停滞。(2)1981~2015年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西部干旱地区及山东半岛等地区,年降水量显著增加,而西南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在陕西、山西等地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发生转折,降水量在转折点之前显著降低,转折点之后显著增加。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加,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加。(3)1981~2015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分盈亏量、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显著下降,中国整体上呈现干旱化的趋势。水分盈亏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山西、陕西、云南等地发生转折,陕西、山西等地水分盈亏转折点之前减少,转折点之后增加;云南等地水分盈亏转折点之前增加,转折点之后减少。
解析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可为认识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态系统过程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气候变化应对提供科技支撑。近几十年来,中国区域内的气温快速升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关于温度和降水时间变化趋势是否存在转折以及区域上是否存在差异的研究还较少。并且过去几十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已引起了水分盈亏的显著改变,而关于我国水分盈亏变化趋势的研究仍显不足,充分了解不同地区水分盈亏的变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干湿变化,提升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效率。本文基于中国2479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利用分段回归方法分析了1981~2015年间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以及水分盈亏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转折点的时空格局,主要结果如下:(1)1981~2015年全国平均温度显著增加,且具有明显的阶段变化特征和地区差异:1991~1995年云南、东北北部温度变化发生转折,云南1991年之后开始显著增温。东北南部、华北大部分地区温度发生转折的时间为1996~2000年,南部沿海地区温度发生转折的时间为2001~2005年,转折点之前温度显著增加,转折点之后温度增加停滞。(2)1981~2015年中国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不同地区之间具有显著差异,西部干旱地区及山东半岛等地区,年降水量显著增加,而西南地区降水量显著减少。在陕西、山西等地降水量时间变化趋势发生转折,降水量在转折点之前显著降低,转折点之后显著增加。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日数减少,降水强度增加,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增加。(3)1981~2015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水分盈亏量、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显著下降,中国整体上呈现干旱化的趋势。水分盈亏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在山西、陕西、云南等地发生转折,陕西、山西等地水分盈亏转折点之前减少,转折点之后增加;云南等地水分盈亏转折点之前增加,转折点之后减少。
2023, 28(1): 17-2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1.21086
摘要:
基于1979~2019年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地表感热与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月均海表温度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月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伊朗高原感热和热带印度洋海温与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可能联系。奇异值分解分析表明,两个地区热力异常均与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联系紧密,可以通过影响500 hPa风场和水汽输送来调制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变化。当伊朗高原感热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均偏强(弱)时,对应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反气旋)控制,蒙古高原上空为反气旋(气旋)控制,二者共同作用塔里木盆地上空盛行异常偏南(北)风,形成有利(不利)的动力条件;同时印度半岛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控制,中亚上空为异常气旋(反气旋),阿拉伯海水汽可(不可)由以上两个系统两步输送至新疆上空,导致盆地夏季降水整体偏多(少)。当伊朗高原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反相变化时,盆地降水空间差异性较大,部分区域降水偏多,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基于1979~2019年日本气象厅提供的地表感热与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提供的月均海表温度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月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伊朗高原感热和热带印度洋海温与同期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可能联系。奇异值分解分析表明,两个地区热力异常均与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联系紧密,可以通过影响500 hPa风场和水汽输送来调制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的变化。当伊朗高原感热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均偏强(弱)时,对应中亚上空受异常气旋(反气旋)控制,蒙古高原上空为反气旋(气旋)控制,二者共同作用塔里木盆地上空盛行异常偏南(北)风,形成有利(不利)的动力条件;同时印度半岛上空受异常反气旋(气旋)环流控制,中亚上空为异常气旋(反气旋),阿拉伯海水汽可(不可)由以上两个系统两步输送至新疆上空,导致盆地夏季降水整体偏多(少)。当伊朗高原和热带印度洋热力异常反相变化时,盆地降水空间差异性较大,部分区域降水偏多,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2023, 28(1): 30-44.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78
摘要:
基于全球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度,利用生长季多年平均(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气候平均态(气温、降水量)数据,讨论了全球植被格局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分析了植被对气温和降水气候态敏感性的特征。植被与气候因子在气候梯度上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回归模型可较好拟合气候态NDVI的全球分布格局,拟合与观测NDVI的相关系数达0.90。其中,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农田和木本稀树草原空间分布的拟合能力较好(r>0.8)。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对气温、降水气候态的空间敏感性特征不同。整体而言,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呈现反相关关系(r=−0.6)。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气温表现出正/负敏感性,寒带灌木对气温的敏感性最强,而农作物、草原、裸地对气温负敏感性较大;植被对降水的敏感性均表现出正敏感性,其中落叶针叶林、草原和稀树草原对降水的空间敏感性较强。
基于全球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度,利用生长季多年平均(1982~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气候平均态(气温、降水量)数据,讨论了全球植被格局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多元回归模型,并分析了植被对气温和降水气候态敏感性的特征。植被与气候因子在气候梯度上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回归模型可较好拟合气候态NDVI的全球分布格局,拟合与观测NDVI的相关系数达0.90。其中,常绿阔叶林、混交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农田和木本稀树草原空间分布的拟合能力较好(r>0.8)。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NDVI对气温、降水气候态的空间敏感性特征不同。整体而言,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呈现反相关关系(r=−0.6)。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气温表现出正/负敏感性,寒带灌木对气温的敏感性最强,而农作物、草原、裸地对气温负敏感性较大;植被对降水的敏感性均表现出正敏感性,其中落叶针叶林、草原和稀树草原对降水的空间敏感性较强。
2023, 28(1): 45-6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40
摘要:
使用基于动力降尺度和统计降尺度方法得到的RCP4.5情景下的6.25 km高分辨率联合降尺度预估数据集,对长江经济带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及其造成的风险展开评估和预估。结果表明:降尺度预估数据能较好的再现各极端温度指数和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但一些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差略大。未来长江经济带极端热事件将增加,冷事件减少;长江中游东部和下游的极端降水事件将增加,上游地区东南部发生干旱事件的可能性大。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分区的高温事件和强降水事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暴露度都将增加;人口暴露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高温事件的GDP暴露度的分布因子和非线性因子的贡献同样重要,人口暴露度中分布因子的影响更大;强降水事件的暴露度主要取决于GDP或人口分布因子。
使用基于动力降尺度和统计降尺度方法得到的RCP4.5情景下的6.25 km高分辨率联合降尺度预估数据集,对长江经济带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及其造成的风险展开评估和预估。结果表明:降尺度预估数据能较好的再现各极端温度指数和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但一些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差略大。未来长江经济带极端热事件将增加,冷事件减少;长江中游东部和下游的极端降水事件将增加,上游地区东南部发生干旱事件的可能性大。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分区的高温事件和强降水事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暴露度都将增加;人口暴露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高温事件的GDP暴露度的分布因子和非线性因子的贡献同样重要,人口暴露度中分布因子的影响更大;强降水事件的暴露度主要取决于GDP或人口分布因子。
2023, 28(1): 61-7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99
摘要:
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源反演方法优化以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MEIC)为主的先验排放清单中臭氧(O3)前体物排放量估计。分析时段为2019年6~8月,重点评估了污染源反演对我国“2+26”城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城市群O3模拟的改进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污染源反演获得的“2+26”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速率整体低于先验清单的排放速率约0.6 μg m−2 s−1,但反演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速率在“2+26”城市整体上高于先验清单的排放速率约0.5 μg m−2 s−1。利用反演的NOx和VOCs排放量和NAQPMS模式对4个城市群O3进行模拟,发现反演排放数据可以显著改进夏季O3模拟性能,使得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MDA8-O3)模拟的均方根误差(RMSE)从40~60 μg/m³降低至20~30 μg/m³,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从0.6~0.7提升至0.8以上,模拟和观测O3浓度日变化峰值差异从2~50 μg/m³缩小到2~20 μg/m³。本文结果表明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污染源反演可以有效改进重点城市群的O3模拟性能,反演的O3前体物排放量与先验清单的排放量差异可为先验清单效验和评估提供参考。
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的基础上,采用污染源反演方法优化以中国多尺度排放清单(MEIC)为主的先验排放清单中臭氧(O3)前体物排放量估计。分析时段为2019年6~8月,重点评估了污染源反演对我国“2+26”城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城市群O3模拟的改进效果。评估结果表明,污染源反演获得的“2+26”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的氮氧化物(NOx)排放速率整体低于先验清单的排放速率约0.6 μg m−2 s−1,但反演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速率在“2+26”城市整体上高于先验清单的排放速率约0.5 μg m−2 s−1。利用反演的NOx和VOCs排放量和NAQPMS模式对4个城市群O3进行模拟,发现反演排放数据可以显著改进夏季O3模拟性能,使得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MDA8-O3)模拟的均方根误差(RMSE)从40~60 μg/m³降低至20~30 μg/m³,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从0.6~0.7提升至0.8以上,模拟和观测O3浓度日变化峰值差异从2~50 μg/m³缩小到2~20 μg/m³。本文结果表明基于地面观测数据的污染源反演可以有效改进重点城市群的O3模拟性能,反演的O3前体物排放量与先验清单的排放量差异可为先验清单效验和评估提供参考。
2023, 28(1): 74-88.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17
摘要: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第三代气候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version 3, LICOM3.0)低分辨率版本在海洋模式比较计划(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OMIP)试验中的模拟数据,描述了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和南大洋经向翻转环流(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MOC)在1958~2009年的平均状态及其变化,并与已有的模式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对比以评估LICOM模式的模拟效果。通过对比已有模式模拟数据发现,LICOM3.0模式模拟的ACC和南大洋MOC在两组OMIP试验中平均状态相仿、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但OMIP1试验中海表强迫的变化趋势较OMIP2试验中的变化更大,得到的环流输送在OMIP1试验中增长趋势也更大。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开发的第三代气候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 version 3, LICOM3.0)低分辨率版本在海洋模式比较计划(Ocean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OMIP)试验中的模拟数据,描述了南极绕极流(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ACC)和南大洋经向翻转环流(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MOC)在1958~2009年的平均状态及其变化,并与已有的模式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对比以评估LICOM模式的模拟效果。通过对比已有模式模拟数据发现,LICOM3.0模式模拟的ACC和南大洋MOC在两组OMIP试验中平均状态相仿、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但OMIP1试验中海表强迫的变化趋势较OMIP2试验中的变化更大,得到的环流输送在OMIP1试验中增长趋势也更大。
2023, 28(1): 89-10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09
摘要:
运用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改进得到的模型PML-V2,结合12个FLUXNET站点及其对应的叶面积指数数据,进行蒸散发分离,进而计算并分析内禀水利用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 iWUE)和冠层水利用率(canopy water use efficiency, tWUE)的趋势差异。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变化均存在不一致性。对于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s, DBF),iWUE的增幅比tWUE的增幅大,而在常绿针叶林(evergreen needleleaf forests, ENF)中则相反。在DBF中,冠层导度和蒸腾作用趋势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趋势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森林(包括DBF和ENF)的气温和大气CO2浓度的趋势对tWUE趋势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水利用率及其趋势存在差异。基于iWUE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植被的实际水利用率变化程度,因此也不能全面反映植被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本文在站点尺度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趋势差异,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合理有效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陆地植被的演变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运用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改进得到的模型PML-V2,结合12个FLUXNET站点及其对应的叶面积指数数据,进行蒸散发分离,进而计算并分析内禀水利用率(intrinsic water use efficiency, iWUE)和冠层水利用率(canopy water use efficiency, tWUE)的趋势差异。结果表明,在站点尺度上,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变化均存在不一致性。对于落叶阔叶林(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s, DBF),iWUE的增幅比tWUE的增幅大,而在常绿针叶林(evergreen needleleaf forests, ENF)中则相反。在DBF中,冠层导度和蒸腾作用趋势的差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趋势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森林(包括DBF和ENF)的气温和大气CO2浓度的趋势对tWUE趋势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植被水利用率及其趋势存在差异。基于iWUE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植被的实际水利用率变化程度,因此也不能全面反映植被与大气的相互作用。本文在站点尺度明确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两种植被水利用率的趋势差异,有助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合理有效地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及陆地植被的演变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2023, 28(1): 103-11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23
摘要:
自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爆发以来,各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动限制或封控,致使全球范围内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CO)、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大幅度降低,而作为二次污染物的臭氧(O3)在各地区却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总结了近两年该方向的研究成果,阐明了COVID-19期间对流层O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变化机制及其可能存在的潜在环境效应。COVID-19严控期,全球人为NOx排放下量降了至少15%,特别是高人为活动影响区,下降了18%~25%,部分高污染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敏感区)近地层NOx的减少量达50%以上。NOx的减少导致NO对O3的滴定作用减弱,使得该类高污染地区O3增加(10%~50%)。而偏远地区及自由对流层O3主要受NOx控制,NOx的减少以及区域传输作用使得偏远地区及自由对流层O3呈现减少状态。其中,2020年4月和5月,由于NOx排放量的减少导致自由对流层O3体积混合比减少量高达10×10−9;2020年5月和6月,全球对流层O3总量下降了约6 Tg(O3)(~2%),亚洲和美洲NOx排放量的减少对全球对流层O3减少具有重要贡献。疫情严控期,NOx浓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近地面O3仍处于增加状态,这表明控制我国城市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有效手段是根据O3化学生成敏感区来控制前体物,但O3前体物的剧烈变化也可改变O3化学生成敏感区,导致O3生成效率(OPE)的变化,但由于相对欠缺VOCs排放量及其大气浓度的观测,各地区O3的变化趋势和主控因素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未来COVID-19疫情和全球变暖叠加背景下,不同地区O3的变化特征和对应的O3调控策略亦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自2020年新冠疫情(COVID-19)爆发以来,各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人员流动限制或封控,致使全球范围内氮氧化物(NOx)、二氧化硫(SO2)、一氧化氮(CO)、细颗粒物(PM2.5)等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大幅度降低,而作为二次污染物的臭氧(O3)在各地区却表现出复杂的变化特征,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总结了近两年该方向的研究成果,阐明了COVID-19期间对流层O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特征、变化机制及其可能存在的潜在环境效应。COVID-19严控期,全球人为NOx排放下量降了至少15%,特别是高人为活动影响区,下降了18%~25%,部分高污染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敏感区)近地层NOx的减少量达50%以上。NOx的减少导致NO对O3的滴定作用减弱,使得该类高污染地区O3增加(10%~50%)。而偏远地区及自由对流层O3主要受NOx控制,NOx的减少以及区域传输作用使得偏远地区及自由对流层O3呈现减少状态。其中,2020年4月和5月,由于NOx排放量的减少导致自由对流层O3体积混合比减少量高达10×10−9;2020年5月和6月,全球对流层O3总量下降了约6 Tg(O3)(~2%),亚洲和美洲NOx排放量的减少对全球对流层O3减少具有重要贡献。疫情严控期,NOx浓度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大部分城市近地面O3仍处于增加状态,这表明控制我国城市地区近地面O3浓度的有效手段是根据O3化学生成敏感区来控制前体物,但O3前体物的剧烈变化也可改变O3化学生成敏感区,导致O3生成效率(OPE)的变化,但由于相对欠缺VOCs排放量及其大气浓度的观测,各地区O3的变化趋势和主控因素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未来COVID-19疫情和全球变暖叠加背景下,不同地区O3的变化特征和对应的O3调控策略亦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网络预出版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还未经编辑排版,且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21
摘要:
气候变暖导致近几十年中亚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本文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CMIP6)14个耦合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预估研究了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21世纪中后期中亚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气候增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多数CMIP6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历史观测降水气候态(1979~2018年)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中亚西南及东南部偏干,北部及中南部偏湿。与历史基准期(1981~2010年)相比,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中亚强降水强度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分别增加0.54 mm/10a和2.4 mm/10a,而强降水发生频率则分别增加了5~7%和6~10%,尤其是中南部高海拔山区增加的幅度更大。预估结果的信噪比显示,天山以北的中亚东北部区域的极端降水强度及其发生频率的预估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气候变暖对未来中亚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当气温每升高1K时,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别增加约7天和9天,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则分别增加了3天和6天。
气候变暖导致近几十年中亚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本文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 (CMIP6)14个耦合模式的数值模拟结果,预估研究了中等强迫情景(SSP2-4.5)和高强迫情景(SSP5-8.5)两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21世纪中后期中亚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区域气候增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多数CMIP6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历史观测降水气候态(1979~2018年)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在中亚西南及东南部偏干,北部及中南部偏湿。与历史基准期(1981~2010年)相比,21世纪末期(2071~2100年)中亚强降水强度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分别增加0.54 mm/10a和2.4 mm/10a,而强降水发生频率则分别增加了5~7%和6~10%,尤其是中南部高海拔山区增加的幅度更大。预估结果的信噪比显示,天山以北的中亚东北部区域的极端降水强度及其发生频率的预估结果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气候变暖对未来中亚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当气温每升高1K时,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别增加约7天和9天,而最大连续无降水日数则分别增加了3天和6天。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1.21049
摘要:
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1958-2007年503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资料,分析了全国秋冬雾日数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在秋冬发生雾日频率较高,达到了18天以上,是中国东部地区同期雾日数的2倍以上。西南地区秋冬雾日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气候变率。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发生雾日的气象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中高层北风异常较为显著,因而将北方的冷空气带到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中高层出现了显著的冷空气异常。由于该地区处于雨带的北侧,上空伴随着异常下沉运动,将高层的冷空气带到低层,而此时低层大气的温度、湿度异常偏高,冷暖空气汇合,容易过饱和,所以雾日偏多。在年代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低层异常北风相比于年际尺度更为显著,因而低层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使西南地区出现显著的降温降湿,但是温度下降速率快于湿度下降速率,所以温度露点差为负,空气容易达到饱和,伴随大气较为稳定,导致雾日偏多。
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1958-2007年503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资料,分析了全国秋冬雾日数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在秋冬发生雾日频率较高,达到了18天以上,是中国东部地区同期雾日数的2倍以上。西南地区秋冬雾日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气候变率。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发生雾日的气象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中高层北风异常较为显著,因而将北方的冷空气带到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中高层出现了显著的冷空气异常。由于该地区处于雨带的北侧,上空伴随着异常下沉运动,将高层的冷空气带到低层,而此时低层大气的温度、湿度异常偏高,冷暖空气汇合,容易过饱和,所以雾日偏多。在年代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低层异常北风相比于年际尺度更为显著,因而低层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使西南地区出现显著的降温降湿,但是温度下降速率快于湿度下降速率,所以温度露点差为负,空气容易达到饱和,伴随大气较为稳定,导致雾日偏多。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2040
摘要:
近年云南春季的大气污染问题凸显,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阻力。本文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2018-2021年春季云南空气质量变化,并研究了气象要素和境外生物质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近4年全省春季超标262天(含6天重污染),占全年91.3%,滇南高达96.8%;污染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2019年污染最重,2021年次之,但优天减少良天增加明显,2020年尽管污染物浓度最低,但发生6天重污染;空间分布表现为滇南远高于滇中和滇北,且西双版纳最高,占总超标天数的27%,但臭氧(O3)滇西南和滇中最高,以普洱为首;超标天的首要污染物仍以PM2.5为主,但2018和2019年O3占比略高于PM2.5。总体PM2.5和O3存在显著的正协同效应,高臭氧促进PM2.5二次生成。PM2.5和O3污染发生都与西南风和少降水密切相关,叠加中高温、中低湿加剧O3污染发生,叠加中高温度和湿度易导致PM2.5超标;叠加中高温度和中等湿度,易形成O3和PM2.5协同污染;2019年污染最重的气象成因是高温少雨。云南污染与东南亚当天及1-3天前的火点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PM2.5和O3分别与2天前和1天前的火点相关最强。总体而言,在西南季风主导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以中南半岛的缅甸为主的境外生物质燃烧是云南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剧污染的二次生成。因此,云南春季污染控制重点为,构建完善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加强对境外生物质燃烧的提前预警。
近年云南春季的大气污染问题凸显,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关键阻力。本文基于地面监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2018-2021年春季云南空气质量变化,并研究了气象要素和境外生物质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近4年全省春季超标262天(含6天重污染),占全年91.3%,滇南高达96.8%;污染集中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2019年污染最重,2021年次之,但优天减少良天增加明显,2020年尽管污染物浓度最低,但发生6天重污染;空间分布表现为滇南远高于滇中和滇北,且西双版纳最高,占总超标天数的27%,但臭氧(O3)滇西南和滇中最高,以普洱为首;超标天的首要污染物仍以PM2.5为主,但2018和2019年O3占比略高于PM2.5。总体PM2.5和O3存在显著的正协同效应,高臭氧促进PM2.5二次生成。PM2.5和O3污染发生都与西南风和少降水密切相关,叠加中高温、中低湿加剧O3污染发生,叠加中高温度和湿度易导致PM2.5超标;叠加中高温度和中等湿度,易形成O3和PM2.5协同污染;2019年污染最重的气象成因是高温少雨。云南污染与东南亚当天及1-3天前的火点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且PM2.5和O3分别与2天前和1天前的火点相关最强。总体而言,在西南季风主导的不利气象条件下,以中南半岛的缅甸为主的境外生物质燃烧是云南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加剧污染的二次生成。因此,云南春季污染控制重点为,构建完善的跨境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加强对境外生物质燃烧的提前预警。
当前状态: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19
摘要:
氨气(NH3)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碱性气体,是颗粒态NH4+的唯一来源,在二次无机盐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NH3极易与大气中的硝酸(HNO3)和硫酸(H2SO4)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铵(NH4NO3)和硫酸铵((NH4)2SO4)等二次无机气溶胶,因此,NH3的排放、输送及化学转化过程对全球无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搭载的迈克尔逊干涉仪(MIPAS)和Aqua卫星搭载的AIRS探测仪观测到的大气NH3浓度数据,以及全球大气化学-气候模式EMAC模拟的NH3结果,分析了2008-2011年6-9月亚洲地区大气NH3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地面NH3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印度北部,紧邻印度北部的孟加拉湾夏季存在深对流,在印度北部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NH3的向上输送柱,青藏高原是NH3向上输送的主要通道,NH3虽然寿命短,但在深对流区域可以被输送到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亚洲夏季风反气旋的位置主导着NH3在UTLS区域的空间分布,反气旋内持续存在NH3高浓度中心,NH3高浓度中心位置与反气旋中心位置对应良好,会出现一个或两个NH3高浓度中心,说明反气旋内环流形式的变化对反气旋内NH3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
氨气(NH3)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碱性气体,是颗粒态NH4+的唯一来源,在二次无机盐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NH3极易与大气中的硝酸(HNO3)和硫酸(H2SO4)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硝酸铵(NH4NO3)和硫酸铵((NH4)2SO4)等二次无机气溶胶,因此,NH3的排放、输送及化学转化过程对全球无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ENVISAT卫星搭载的迈克尔逊干涉仪(MIPAS)和Aqua卫星搭载的AIRS探测仪观测到的大气NH3浓度数据,以及全球大气化学-气候模式EMAC模拟的NH3结果,分析了2008-2011年6-9月亚洲地区大气NH3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近地面NH3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印度北部,紧邻印度北部的孟加拉湾夏季存在深对流,在印度北部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了NH3的向上输送柱,青藏高原是NH3向上输送的主要通道,NH3虽然寿命短,但在深对流区域可以被输送到上对流层和下平流层(UTLS)。亚洲夏季风反气旋的位置主导着NH3在UTLS区域的空间分布,反气旋内持续存在NH3高浓度中心,NH3高浓度中心位置与反气旋中心位置对应良好,会出现一个或两个NH3高浓度中心,说明反气旋内环流形式的变化对反气旋内NH3分布特征有重要影响。
1996年创刊 双月刊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
主编:王自发
电子邮件:qhhj@mail.iap.ac.cn
ISSN 1006-9585
CN 11-3693/P


审稿专家和作者绑定微信公众号可体验移动端新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