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预出版
网络预出版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还未经编辑排版,且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显示方式: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2.21180
摘要:
利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81个站和西南地区8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昼夜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20年60年来两个地区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及其差异的年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等级昼夜降水日数年变化都是在5月迅速增多,11月显著减少;两个地区的降雨日数昼夜差异大的月份均在5~10月,大雨和暴雨日数在5~10月的贡献更大,青藏高原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5%以上、大雨占比90%以上,西南地区这两个量级降水占比分别为93%和86%;两个地区雨季夜间发生极端强降水(暴雨)的概率远大于白天。(2)两个地区雨季不同量级昼夜降水日数差异显著。三江源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昼夜都是小雨、中雨的频次多,大雨仅夜间在西藏东南部及三江源东侧发生较多;暴雨仅在青藏高原东部多发,夜间发生的站点明显多于白天。西南地区昼夜小雨和中雨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包括川中区域、川西边缘山地和云南西南部;大雨在云南西南部白天易于发生,川中则是夜间易于发生;暴雨以上量级的典型多发区为四川中东部、重庆西部、贵州中南部。(3)两个区域雨季昼夜分等级降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趋势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地区除了夜间小雨日数为显著减少外,其余的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都显著增加,夜间的增加趋势均大于白天,大雨和暴雨在夜间的增加趋势几乎是白天的2倍。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西南地区小量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夜间的小雨日数减幅最大,为白昼的2倍左右;大量级降水(暴雨—大暴雨)日数则是相反的增加趋势,且夜间增加趋势大于白天。
利用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的青藏高原81个站和西南地区8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昼夜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了1961~2020年60年来两个地区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及其差异的年变化、年际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西南地区不同等级昼夜降水日数年变化都是在5月迅速增多,11月显著减少;两个地区的降雨日数昼夜差异大的月份均在5~10月,大雨和暴雨日数在5~10月的贡献更大,青藏高原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日数的85%以上、大雨占比90%以上,西南地区这两个量级降水占比分别为93%和86%;两个地区雨季夜间发生极端强降水(暴雨)的概率远大于白天。(2)两个地区雨季不同量级昼夜降水日数差异显著。三江源和青藏高原东南部昼夜都是小雨、中雨的频次多,大雨仅夜间在西藏东南部及三江源东侧发生较多;暴雨仅在青藏高原东部多发,夜间发生的站点明显多于白天。西南地区昼夜小雨和中雨发生率较高的地区包括川中区域、川西边缘山地和云南西南部;大雨在云南西南部白天易于发生,川中则是夜间易于发生;暴雨以上量级的典型多发区为四川中东部、重庆西部、贵州中南部。(3)两个区域雨季昼夜分等级降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总体趋势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地区除了夜间小雨日数为显著减少外,其余的不同量级昼夜降雨日数都显著增加,夜间的增加趋势均大于白天,大雨和暴雨在夜间的增加趋势几乎是白天的2倍。与青藏高原不同的是,西南地区小量级降水(小雨—中雨—大雨)日数总体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夜间的小雨日数减幅最大,为白昼的2倍左右;大量级降水(暴雨—大暴雨)日数则是相反的增加趋势,且夜间增加趋势大于白天。
, 最新更新时间 , doi: 10.3878/j.issn.1006-9585.2021.21049
摘要:
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1958-2007年503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资料,分析了全国秋冬雾日数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在秋冬发生雾日频率较高,达到了18天以上,是中国东部地区同期雾日数的2倍以上。西南地区秋冬雾日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气候变率。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发生雾日的气象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中高层北风异常较为显著,因而将北方的冷空气带到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中高层出现了显著的冷空气异常。由于该地区处于雨带的北侧,上空伴随着异常下沉运动,将高层的冷空气带到低层,而此时低层大气的温度、湿度异常偏高,冷暖空气汇合,容易过饱和,所以雾日偏多。在年代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低层异常北风相比于年际尺度更为显著,因而低层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使西南地区出现显著的降温降湿,但是温度下降速率快于湿度下降速率,所以温度露点差为负,空气容易达到饱和,伴随大气较为稳定,导致雾日偏多。
雾是一种严重的天气灾害,极大地影响了交通和日常生活,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利用1958-2007年503个中国地面观测站点的雾日数资料,分析了全国秋冬雾日数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在秋冬发生雾日频率较高,达到了18天以上,是中国东部地区同期雾日数的2倍以上。西南地区秋冬雾日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尺度气候变率。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发生雾日的气象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在年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中高层北风异常较为显著,因而将北方的冷空气带到西南地区,使得西南地区中高层出现了显著的冷空气异常。由于该地区处于雨带的北侧,上空伴随着异常下沉运动,将高层的冷空气带到低层,而此时低层大气的温度、湿度异常偏高,冷暖空气汇合,容易过饱和,所以雾日偏多。在年代际尺度上,西南地区低层异常北风相比于年际尺度更为显著,因而低层北方冷空气的南下,使西南地区出现显著的降温降湿,但是温度下降速率快于湿度下降速率,所以温度露点差为负,空气容易达到饱和,伴随大气较为稳定,导致雾日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