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 第3期
1977, 1(3): 180-18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3.03
摘要:
本文根据1951—1974年,共24年的500毫巴月平均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现象作了环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环流的长期演变的特征。它们之间从前冬就表现有载然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演变过程。本文还讨论了极地涡旋,50°—80°N间的欧亚阻塞高压,南支槽,西太平洋副高脊以及东亚大槽等系统的分布及演变过程。给出了旱年、涝年的环流模式,提出了汛期旱、涝长期预报指标,并据此做了1976年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试验。
本文根据1951—1974年,共24年的500毫巴月平均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现象作了环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环流的长期演变的特征。它们之间从前冬就表现有载然不同的环流特征和演变过程。本文还讨论了极地涡旋,50°—80°N间的欧亚阻塞高压,南支槽,西太平洋副高脊以及东亚大槽等系统的分布及演变过程。给出了旱年、涝年的环流模式,提出了汛期旱、涝长期预报指标,并据此做了1976年汛期降水的长期预报试验。
1977, 1(3): 188-19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3.04
摘要:
本文较简单而系统地说明了大气中CO_2及类似于CO_2的线形分子的红外吸收带透过率公式及计算方法。在不伤害物理本质的前提下采用分子光谱模型处理。在计算P、R两支谱线的吸收时,采用艾尔萨斯模型并加上弱谱线吸收订正。当有Q支谱线时则在靠近Q支吸收有影响的波段计及Q支谱线的吸收,对它也采用相应的模型处理。
本文较简单而系统地说明了大气中CO_2及类似于CO_2的线形分子的红外吸收带透过率公式及计算方法。在不伤害物理本质的前提下采用分子光谱模型处理。在计算P、R两支谱线的吸收时,采用艾尔萨斯模型并加上弱谱线吸收订正。当有Q支谱线时则在靠近Q支吸收有影响的波段计及Q支谱线的吸收,对它也采用相应的模型处理。
1977, 1(3): 199-20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3.05
摘要:
利用红宝石激光雷达,并配合同时的太阳光衰减测量,对北京地区晴空低层3公里以下的大气消光系数分布及光学厚度作了定量测量和分类整理,取得了基本资料。 结果说明,在我国不能笼统搬用Elterman大气光学模式。对产生差别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我国自己模式的途径和模式的主要控制因子。
利用红宝石激光雷达,并配合同时的太阳光衰减测量,对北京地区晴空低层3公里以下的大气消光系数分布及光学厚度作了定量测量和分类整理,取得了基本资料。 结果说明,在我国不能笼统搬用Elterman大气光学模式。对产生差别的原因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我国自己模式的途径和模式的主要控制因子。
1977, 1(3): 206-21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3.06
摘要:
本文对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指出高空“阶梯槽”的出现是这次飑线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苏北和山东广大地区,有一支西南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热量,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为鼬线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而高空疏散槽为不稳定能释放的一种触发机构。在飑线过境前,大气的层结在800毫巴附近的强下沉逆温,对不稳定能的储存和积累有重要意义。 这次飑线发展如此之强,除一般所说的一些条件之外,同飑线内部对流云体的合并以及与其它天气系统的碰头有密切关系;另外,中低空之间的强垂直风切变也有特殊作用。
本文对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分析,指出高空“阶梯槽”的出现是这次飑线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的重要特征。在此背景下,苏北和山东广大地区,有一支西南低空急流输送水汽和热量,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为鼬线发展提供了不稳定能量,而高空疏散槽为不稳定能释放的一种触发机构。在飑线过境前,大气的层结在800毫巴附近的强下沉逆温,对不稳定能的储存和积累有重要意义。 这次飑线发展如此之强,除一般所说的一些条件之外,同飑线内部对流云体的合并以及与其它天气系统的碰头有密切关系;另外,中低空之间的强垂直风切变也有特殊作用。
1977, 1(3): 240-24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3.10
摘要:
本文以农谚为线索,采用多张概率图作为综合因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试作了危害后季稻的秋季低温预报指标,希望通过这些指标能比较早而准确地预报出秋季低温到来的迟早,供领导部门参考,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低温带来的危害。本指标已在实际中使用四年,预报与实况均符合,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效果。
本文以农谚为线索,采用多张概率图作为综合因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试作了危害后季稻的秋季低温预报指标,希望通过这些指标能比较早而准确地预报出秋季低温到来的迟早,供领导部门参考,以便采取措施,避免或减轻低温带来的危害。本指标已在实际中使用四年,预报与实况均符合,取得了一定的服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