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80年  第4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梅雨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
上海气象局预报组
1980, 4(1): 1-1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1
摘要(12699) PDF (470KB)(1960)
摘要:
本文是用天气环流分型、数理统计等方法,探索梅雨“开始期”和“梅雨期内大到暴雨”的中期预报。 经普查和分析研究发现,每年雨季来临早迟与500mb上125°—140°E间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的季节性向北位移有很大关系,入梅该候500mb上125°—140°E间的副高平均脊线基本上是要稳定在19°—24°N纬度带内,而出梅候或次一候,副高脊线基本上要达到26°N以北。 对于早梅雨的预报应偏重于副高活动和变化,正常或迟梅雨的预报应偏重于西风带短波槽脊的调整和活动。 最后指出,上海地区梅雨期内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是与这个季节中冷暖空气活动的地域和其强度变化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与本站要素变化有关。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模拟实验
周明煜, 杨广基, 宋正山,
1980, 4(1): 12-2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2
摘要:
本文用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成因和结构。在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其周围地区冷、热源关系的基础上,在实验中设计了六个热源、两个冷源,实验中得到的三维流场与实际大气情况相比很相似。从实验结果和实际大气资料分析得出,有四支不同方向的气流向西太平洋地区辐合下沉,它们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形成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冰雹云的指状回波结构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马振骅, 刘锦丽, 马建骊
1980, 4(1): 21-2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3
摘要:
雷达和微波辐射计测雨特性比较及其联合应用
吕达仁, 林海
1980, 4(1): 30-3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4
摘要:
分析了雷达测雨和微波辐射计测雨两种方法的原理特点。根据Mie散射公式计算所得模式雨滴谱和实际雨滴谱的各种微波辐射特性,定量分析了两种方法各自的可靠性和测雨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雷达-辐射计联合测雨的求解方法,证明可较好地改进现有遥感测雨能力。
论生长季气候寒暖变化与农业
龚高法, 陈恩久
1980, 4(1): 40-4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5
摘要:
红外遥测气温垂直分布中几种反演方法的比较与误差分析
黄荣辉, 袁重光
1980, 4(1): 49-57.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6
摘要: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展开,最优统计,非线性迭代,Chahine迭代来求解气温遥测方程。通过对不同天气形势下进行反演计算并与实况相对比,结果表明:(1)利用非线性迭代方法来反演气温垂直分布其精度较高,收敛速度快。(2)利用经验正交展开法与最优统计法其反演误差在大气低层大,反之迭代反演法在高层误差大。(3)从500毫巴等压面反演误差的分布与常规观测所得到的温度场配置来看,往往在槽区反演误差较大,而脊区反演误差较小。
造成东北区夏季(5—9月)持续低温的长期天气过程的分析
吉林省气象台
1980, 4(1): 58-6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7
摘要:
北京地区的烟幕与天气条件的联系
刘瑞晨, 李鸿洲
1980, 4(1): 69-7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8
摘要:
本文分析了北京地区烟幕的一般规律,并讨论了影响烟幕的气象条件以及与北京地区烟幕有密切联系的几种常见的地面天气形势。
大气湍流场中温度场结构的基本问题
周明煜
1980, 4(1): 79-8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09
摘要:
本文在考虑湍流能量耗散率和温度不均匀性平滑率是变量的基础上,得到了大气湍流场中新的温度结构函数公式,它比“2/3”定律多一个修正因子[1+M_1~2(r)]~(2/9)。应用湍流能量耗散率谱的观测资料对修正因子作了估计。
大气水汽中双水缔合分子的浓度
王明星
1980, 4(1): 84-8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10
摘要:
用化学热力学方法计算了在标准气压下,不同温度的饱和水汽中双水缔合分子的浓度以及在一定水汽压条件下双水缔合分子的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计算结果与8—13μ大气窗区水汽吸收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比较,证明双水缔合分子的吸收是8—13μ水汽连续吸收的主要因子。
一种条件概率预报方法
汪盛章
1980, 4(1): 89-9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11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计算较简便的非线性的概率预报方法——条件概率法。本方法在单站长期天气预报中使用了66次,结果相当于将预报量的观测资料分为五级时,其平均绝对误差接近于一级。
强对流天气的几个问题
雷雨顺
1980, 4(1): 94-10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0.01.12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