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 第4期
1977, 1(4): 247-255.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4.01
摘要:
本文用流体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成因,主要结果为: 无转动因素时,高原加热作用能引起流体在低层径向地朝高原辐合,在高原上层放射状向周围辐散.高层辐散流体的一部分在高原内部开始下沉,形成高原上空的对流环,在有转动的实验中也观察到.辐散流体中还出现波动. 高原内部经常出现两个对流上升中心,中心附近的温度有较大脉动,两个对流上升区之间有时为下沉运动,构成高原内部独特的对流环. 通过高原中部的南北垂直剖面上,可观察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对流环,流体在高原中部上升,在南北高原范围内下沉.在高原外部为高原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 实验表明,包括基本东西风和高原以外热源的环境背景条件,对高原流场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为解决夏季青藏高原环流的三维结构提供了依据,文中列举了一些说明的现象。
本文用流体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环流的三维结构和成因,主要结果为: 无转动因素时,高原加热作用能引起流体在低层径向地朝高原辐合,在高原上层放射状向周围辐散.高层辐散流体的一部分在高原内部开始下沉,形成高原上空的对流环,在有转动的实验中也观察到.辐散流体中还出现波动. 高原内部经常出现两个对流上升中心,中心附近的温度有较大脉动,两个对流上升区之间有时为下沉运动,构成高原内部独特的对流环. 通过高原中部的南北垂直剖面上,可观察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对流环,流体在高原中部上升,在南北高原范围内下沉.在高原外部为高原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 实验表明,包括基本东西风和高原以外热源的环境背景条件,对高原流场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为解决夏季青藏高原环流的三维结构提供了依据,文中列举了一些说明的现象。
1977, 1(4): 273-28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4.04
摘要:
北太平洋700 mb环流形势具有相当鲜明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特征.北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是这些特征以及东亚季风形成的一个原因.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北太平洋700 mb环流形势和海表温度距平的分布,可以看出:有些情况下,大气对海洋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另一些情况下,海洋对700 mb环流形势的影响较为明显.它们之间的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断地、经常地在转化以及相互影响着.它们的转化、演变对我国副热带高压及旱涝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北太平洋700 mb环流形势具有相当鲜明的季节性与地域性特征.北太平洋的海、气相互作用是这些特征以及东亚季风形成的一个原因.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北太平洋700 mb环流形势和海表温度距平的分布,可以看出:有些情况下,大气对海洋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另一些情况下,海洋对700 mb环流形势的影响较为明显.它们之间的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断地、经常地在转化以及相互影响着.它们的转化、演变对我国副热带高压及旱涝天气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1977, 1(4): 282-28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77.04.05
摘要:
通常的过滤二格距波长波动的平滑算子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进行一次平滑运算则能使除二格距波动以外的波动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对于中短波而言,影响更大.(2)如果要减低波动强度削弱的程度,可以利用多点平滑算子,但这将引入边界如何处理的麻烦,而且边界误差将传入域内.(3)利用平滑后的物理量来计算差分,则有较未经平滑的差分为大的截断误差.本文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设计了一个简便的平滑算子,并给出了数值例子,证明它是有一定成效的。
通常的过滤二格距波长波动的平滑算子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进行一次平滑运算则能使除二格距波动以外的波动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削弱,对于中短波而言,影响更大.(2)如果要减低波动强度削弱的程度,可以利用多点平滑算子,但这将引入边界如何处理的麻烦,而且边界误差将传入域内.(3)利用平滑后的物理量来计算差分,则有较未经平滑的差分为大的截断误差.本文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缺点而设计了一个简便的平滑算子,并给出了数值例子,证明它是有一定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