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 第12卷 第3期
1988, 12(3): 225-23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1
摘要:
本文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并不完全准确描述实际大气过程的观点出发,提出利用观测的近期演变资料确定模式中的未知部份(模式识别),以改善预报结果.叙述了一种模式识别的扰动方法,用正压涡度方程模式作了模拟实验,证明方法是有效的.
本文从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并不完全准确描述实际大气过程的观点出发,提出利用观测的近期演变资料确定模式中的未知部份(模式识别),以改善预报结果.叙述了一种模式识别的扰动方法,用正压涡度方程模式作了模拟实验,证明方法是有效的.
1988, 12(3): 233-24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2
摘要:
本文分别选用了一个东亚(EA)和北美(NA)的背风气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两者的天气形势、动力和热力结构的差异.由于青藏高原和落基山地形对气流的不同影响,北美水汽从墨西哥湾向北输送,东亚水汽从南海向东北输送,因而,NA的对流不稳定区成南北带状分布;而EA的则成东西带状分布.EA的初生时,正压不稳定作用是主要的;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斜压不稳定.
本文分别选用了一个东亚(EA)和北美(NA)的背风气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了两者的天气形势、动力和热力结构的差异.由于青藏高原和落基山地形对气流的不同影响,北美水汽从墨西哥湾向北输送,东亚水汽从南海向东北输送,因而,NA的对流不稳定区成南北带状分布;而EA的则成东西带状分布.EA的初生时,正压不稳定作用是主要的;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斜压不稳定.
1988, 12(3): 242-24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3
摘要:
北半球夏半年逐月200 hPa主要风系的分析表明: (1)北半球夏季副热带急流的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亚洲和北美上空.纬度在45°N附近.另外在中东太平洋和中东大西洋热带地区存在高空西风.盛夏前者成为明显的独立风系. (2)北半球夏季高空东风急流具有三个中心,分别位于也门.印度半岛南部和马来西亚上空.前两个中心的变化明显地与南亚季风活动有关,最后一个中心则稳定少变. (3)南半球冬季最强的西风带位于大洋洲上空,最大值在大洋洲东岸. (4)200 hPa全球有四个跨赤道的质量交换区.其中沿100°E和印度洋的质量交换最强,它们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有关.
北半球夏半年逐月200 hPa主要风系的分析表明: (1)北半球夏季副热带急流的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亚洲和北美上空.纬度在45°N附近.另外在中东太平洋和中东大西洋热带地区存在高空西风.盛夏前者成为明显的独立风系. (2)北半球夏季高空东风急流具有三个中心,分别位于也门.印度半岛南部和马来西亚上空.前两个中心的变化明显地与南亚季风活动有关,最后一个中心则稳定少变. (3)南半球冬季最强的西风带位于大洋洲上空,最大值在大洋洲东岸. (4)200 hPa全球有四个跨赤道的质量交换区.其中沿100°E和印度洋的质量交换最强,它们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有关.
1988, 12(3): 250-25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4
摘要:
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青藏高原所在的经度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的各纬带上,大气低频波存在30—40天的周期振荡现象.500 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地区生成的气旋、反气旋切变可以向南、向北传播到低纬、高纬地区.200 hPa等压面上,中纬度地区生成的气旋、反气旋切变也可以向南、向北传播到低纬、高纬地区.对流层中层,青藏高原是大气低频波振荡源地,可能与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有关;对流层上层中纬度地区是大气低频波的振荡源地,可能是西风急流的作用. 由于大气低频波的振荡和传播与低值系统有关,与急流相联系,因而具有现实的预报意义.
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青藏高原所在的经度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的各纬带上,大气低频波存在30—40天的周期振荡现象.500 hPa等压面上,青藏高原地区生成的气旋、反气旋切变可以向南、向北传播到低纬、高纬地区.200 hPa等压面上,中纬度地区生成的气旋、反气旋切变也可以向南、向北传播到低纬、高纬地区.对流层中层,青藏高原是大气低频波振荡源地,可能与青藏高原的热力、动力作用有关;对流层上层中纬度地区是大气低频波的振荡源地,可能是西风急流的作用. 由于大气低频波的振荡和传播与低值系统有关,与急流相联系,因而具有现实的预报意义.
1988, 12(3): 257-26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5
摘要:
本文采用一个球坐标下的准地转斜压两层高截谱模式,模式中包括了纬向不对称热力强迫、经向热力强迫以及基本纬向风速分布,结果得到了一类稳定的平衡态,从而讨论了200 hPa面上副热带准常定反气旋系统形成、维持的一种可能动力机制;同时,还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发现当热力强迫超过一定强度时平衡态失稳而引起振荡,并进一步用数值试验探讨了平衡态分叉到周期解的特点.
本文采用一个球坐标下的准地转斜压两层高截谱模式,模式中包括了纬向不对称热力强迫、经向热力强迫以及基本纬向风速分布,结果得到了一类稳定的平衡态,从而讨论了200 hPa面上副热带准常定反气旋系统形成、维持的一种可能动力机制;同时,还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发现当热力强迫超过一定强度时平衡态失稳而引起振荡,并进一步用数值试验探讨了平衡态分叉到周期解的特点.
1988, 12(3): 267-273.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6
摘要:
本文使用主要分量分析和复主要分量分析方法对我国35个站1951—1980年期间逐日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在其主分量中发现存在显著的准两年周期振荡;根据复主要分量的空间振幅函数,发现在地域上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利用复主要分量的空间位相函数,揭示出这种周期振动的空间波是一行波,传播方向主要特征呈东(或东北)至西(或西南)的纬向方向;我国的两个主要表现地区是一种同相关系. 本文还对35站月降水序列作了交叉谱分析和不同区域平均序列的落后交叉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本文使用主要分量分析和复主要分量分析方法对我国35个站1951—1980年期间逐日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在其主分量中发现存在显著的准两年周期振荡;根据复主要分量的空间振幅函数,发现在地域上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利用复主要分量的空间位相函数,揭示出这种周期振动的空间波是一行波,传播方向主要特征呈东(或东北)至西(或西南)的纬向方向;我国的两个主要表现地区是一种同相关系. 本文还对35站月降水序列作了交叉谱分析和不同区域平均序列的落后交叉相关分析,所得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
1988, 12(3): 292-300.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09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采用激光雷达、载人热气球和光度计等设备于合肥和屯溪两个机场进行斜视跑道视程的探测实验结果:光度计主要用于研究近地平天空亮度特性以及目标物和背景的反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我们进一步改进了斜视能见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对于100至4000m的能见度变化,激光探测的机场斜视视程与从气球和飞机上人目测的斜视视程比较吻合,对500m以下的能见度,两者的偏差一般小于100m,对1000至4000m的能见度,偏差一般小于10%.
本文主要分析了采用激光雷达、载人热气球和光度计等设备于合肥和屯溪两个机场进行斜视跑道视程的探测实验结果:光度计主要用于研究近地平天空亮度特性以及目标物和背景的反射特性.根据这些特性我们进一步改进了斜视能见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对于100至4000m的能见度变化,激光探测的机场斜视视程与从气球和飞机上人目测的斜视视程比较吻合,对500m以下的能见度,两者的偏差一般小于100m,对1000至4000m的能见度,偏差一般小于10%.
1988, 12(3): 301-311.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10
摘要:
本文用数值模式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斜坡地形斜压稳定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并与平坦地形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两者之间很有意思的差别.
本文用数值模式较为全面地探讨了斜坡地形斜压稳定大气边界层的结构,并与平坦地形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两者之间很有意思的差别.
1988, 12(3): 312-319.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11
摘要:
本文利用已建立的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分别研究了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条件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碰并过程对积云发展前期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过程的作用最为显著,小尺度湍流的碰并过程则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而电碰并过程的作用并不大.大气层结条件对积云中云滴谱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都影响不大.
本文利用已建立的一维非定常积云数值模式,分别研究了各种碰并过程、大气层结条件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中云滴谱形成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碰并过程对积云发展前期云滴谱展宽的作用中,以重力碰并过程的作用最为显著,小尺度湍流的碰并过程则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加速大云滴的增长,而电碰并过程的作用并不大.大气层结条件对积云中云滴谱的形成影响较大,而吸湿性盐核的化学成分对积云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都影响不大.
1988, 12(3): 320-328.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12
摘要:
本文利用二层模式得出线性化大气动力热力学方程组的解析解,用于研究城市表面加热引起的不稳定城市边界层中的垂直运动.解析解表明,不稳定边界层中的垂直运动由城市热山所形成的过山波和背风波两部分组成.两种波动的叠加使得上升运动发生于城市中心和城市下风向部分,形成对流活动的多发区.最后还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城市边界层厚度的空间变化.
本文利用二层模式得出线性化大气动力热力学方程组的解析解,用于研究城市表面加热引起的不稳定城市边界层中的垂直运动.解析解表明,不稳定边界层中的垂直运动由城市热山所形成的过山波和背风波两部分组成.两种波动的叠加使得上升运动发生于城市中心和城市下风向部分,形成对流活动的多发区.最后还从理论角度讨论了城市边界层厚度的空间变化.
1988, 12(3): 329-332.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13
摘要:
本文用一维非定常位温方程,考虑湍流垂直输送和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导出了晴空夜间逆温层高度的预报方程,并用成都双流机场的实测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预报方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情况符合较好.
本文用一维非定常位温方程,考虑湍流垂直输送和夜间长波辐射冷却作用,导出了晴空夜间逆温层高度的预报方程,并用成都双流机场的实测资料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预报方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情况符合较好.
1988, 12(3): 333-336.
doi: 10.3878/j.issn.1006-9895.1988.03.14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夏季不同时段暴雨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江淮流域初夏暴雨产生的条件主要应考虑大尺度降水作用.而在梅雨期的六月中旬后,除了大尺度降水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副热带高压外围的积云对流降水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梅雨期间的江淮暴雨,在细网格模式中加入郭晓岚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1965),暴雨预报结果有明显改进.
本文通过对夏季不同时段暴雨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江淮流域初夏暴雨产生的条件主要应考虑大尺度降水作用.而在梅雨期的六月中旬后,除了大尺度降水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副热带高压外围的积云对流降水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对梅雨期间的江淮暴雨,在细网格模式中加入郭晓岚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1965),暴雨预报结果有明显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