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8年  第3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大气边界层湍流涡旋结构的小波分解
胡非
1998, 3(2): 97-105.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1
摘要:
利用离散正交小波在若干物理判别准则下对边界层湍流脉动信号进行去噪和多尺度分解,从而有效地区分出均匀各向同性小涡成份和大尺度含能涡旋成份。能谱分析发现,小涡的谱动力学行为具有非常好的标度不变性,标度关系满足Kolmogorov的“-5/3”律。
用STEM—Ⅱ模式研究东亚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对硫化物输送和沉降的影响
肖辉, GregorvR.Carmichael, YangZhang
1998, 3(2): 106-11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2
摘要:
利用STEM-II三维区域尺度大气化学模式,研究了1994年3月1日至14日东亚地区春季沙尘气溶胶对硫化物输送和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SO2和SO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在模拟时段,日本地区火山源的排放对该地区大气中S分布的贡献达10%~30%.并与当时飞机的观测结果相吻合。模拟区域内SO2和SO的收支的分析研究表明,在硫的总排放量中,从东边界面流出去的输送通量最大,并出现在30~40oN带的2~6 km高度上,这是与该地区最大的人为排放源所在地相一致的。最后,给出了模拟时段整个对流层大气SO气溶胶含量的分布,还估算了SO气溶胶对地气系统的直接辐射强迫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复杂地形对对流混合层的影响
张美根, 韩志伟
1998, 3(2): 117-12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3
摘要:
用发展后的混合层模式研究下垫面(地形和地面热力)的不均匀性对混合层结构的影响。数值实验表明,在保持了混合层模式简便和实用等特点的同时,发展后的混合层模式能够很好地反映复杂地形对混合层厚度和风速的影响。
适用于大中尺度污染物输送模式的粒子干沉降参数化方案
王喜全
1998, 3(2): 124-133.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4
摘要:
用“二层”模式给出一个适用于污染物输送模式的粒子干沉降参数化方案,它比较详细地考虑了近地面层的气象条件,地表特性和气溶胶粒子的物理、化学特性等。从计算值与观测值的比较来看,计算值的离散范围能涵盖所有的观测结果,因而从总体上看此参数化方案是合理的,能够描述粒子总污染物干沉降的主要物理过程及机制。
未来东亚地区硫化物沉降及输送的预测
王自发, 安俊岭, 高会旺, 黄美元
1998, 3(2): 134-14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5
摘要:
采用东亚未来二氧化硫排放量的预测资料,利用东亚硫化物输送模式模拟了未来15年东亚各地区的硫化物沉降量、相互输送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15年东亚各地区的硫化物沉降量将日益增多,一些地区硫化物沉降量大大超出了土壤对酸沉降的承受能力,对周边地区硫化物的输送量也将进一步加大,形势相当严峻。
北京沙尘质量浓度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及其应用
刘毅, 周明煜
1998, 3(2): 142-146.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6
摘要: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北京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观测资料和相关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尘暴、浮尘、降水和大风四种气象要素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给出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计算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计算了1971~1996年北京春季月平均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结果表明,从197l~1989年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总体呈递减趋势;1990年以后,沙尘气溶胶质量浓度有所增加。
高NOx条件下非甲烷烃体积分数的变化对O3生成量的影响
安俊岭, 高会旺, 王自发, 黄美元
1998, 3(2): 147-150.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7
摘要:
利用LLA-C光化学反应机制,在NOx保持高值不变时,模拟分布范围很广的8种初始[NMHC]/[NOx] (10-9/10-9) (1.0、3.0、7.1、14.3、28.6、57.2、100.0、200.0)条件下臭氧体积分数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当[NMHC]/[NOx]≥15.0时,臭氧生成量对NMHC的改变不大敏感而主要依赖于NOx的大小。但是,当非甲烷烃与氮氧化物的比率较低(<7.0)时,臭氧生成量紧密地依赖于非甲烷烃体积分数。进一步的验证工作还有待于加强。
地下水污染生物处理方法研究综述
李家伦, 孙菽芬, 洪钟祥
1998, 3(2): 151-157.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8
摘要:
全球一半以上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在各种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中,生物处理方法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而受到科学家的推祟。此文就生物治理方法的有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上层臭氧变化的合成分析研究
陈辉
1998, 3(2): 158-16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09
摘要:
应用逆转方法(C),对北半球中纬度地区8个观测质量较好的O3地面站的近30年地面遥感逆转资料进行标准处理。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对中纬度带上层O3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上层O3总的长期演变趋势较为平坦,仅80年代初及90年代初在36km以上层O3含量有突降现象。这可能与EL Chichon大火山焊发和Pinatubo大火山爆发有较大关系。此外。在上层O3含量的长期演变过程中,还可看到准11年周期,并证实28~36km层及36km以上层O3含量季节变化位相相反。本研究结果可能对南极O3洞的形成机制及近年来O3层变浅薄的机制的认识提供依据并产生影响。
大气环境污染优化控制的实际问题
陈红岩, 胡非, 曾庆存, 陈家宜
1998, 3(2): 163-172.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10
摘要:
讨论了大气环境污染优化控制理论和应用中的几个实际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一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包括系统化分析方法、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实用空气质量模式。优化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和求解、污染物方程及其伴随方程的线形规划求解等,同时给出了在大气环境容量规划和总量控制研究中的实现步骤。
深凹地形边界层风场与湍流场结构及扩散规律的数值研究
刘罡, 蒋维楣
1998, 3(2): 173-179.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11
摘要:
建立了一个模拟小尺度复杂地形边界层平均流场和湍流场结构分布特征的三维非静力细网格高阶矩湍流闭合模式,并将此模式与一个拉格朗日粒子随机游动大气扩散数值模式相联结,以边界层气象模式的输出作为扩散模式的输入,构成了一个大气扩散模拟系统,成功地模拟了某地实际探凹露天矿区和理想凹坑地形两种情况下的平均流场、雷诺应力和湍流通量场,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并模拟了矿坑内污染物的散布规律。
对NOAA/AVHRR通道反照率和植被指数的大气影响订正试验
李昕
1998, 3(2): 180-191. doi: 10.3878/j.issn.1006-9585.1998.02.12
摘要:
在利用大气窗区进行遥感时,大气成分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造成辐射消弱,从而影响气象卫星(AVHRR)两个通道(可见光和近红外)反演地表反照率值及其差和比的植被指数值。在选取实测卫星资料对其作预处理并考虑仪器定标衰减作用后,利用LOWTRAN-7大气辐射传输模式对卫星资料进行大气订正的探讨,指出气溶胶、水汽等大气参数是订正计算中的敏感因子。